《一九四二》值得我们深思吗?
电影开头,在蒋介石的抗日讲话声音中,主创人员的字幕出现;电影结尾,又专门用字幕交代了蒋介石一九四九年退居台湾。这从一个侧面分析了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就是失了民心。这与官方的答案没有区别,实际上也是最好的答案。但是对《一九四二》来说,究竟要表达的是什么,是人性,政治,战争,还是历史?或许所有的东西都有,或许什么都没有。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为我们苦难的民族立了一座碑,碑的模样暂且不提,但碑文是精准的。电影实际上铺展了四条线索:灾民的逃荒经历是展现“是什么”,国民政府的应对是展现“为什么”,记者白修德是“问题的发现者”,传教士是“问题的追问者”。前两者是主线,后两者是辅线。如果再加上日本兵对灾民的态度,那便是五条线索,五个立场。电影对国民党的态度是比较中立的,给了蒋介石一个让人敬又让人怜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