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国人脱帽致敬》的读后感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课文《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那么,是谁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呢? 他为什么要向中国人致敬呢? 那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中国人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故事…… 二、交流“写什么”,并赏析“怎么写”中的“对话艺术”。(20分钟) 1、 分角色朗读。(5分钟) 文章不长,我们来分角色朗读。教师:教授。“我”:推荐一位同学。台湾同学:一位同学。 开头前段半文字:全班同学。 2、 在这堂对话课上,“我”和教授的这场唇枪舌战***有几个回合?分别围绕什么话题?请同学们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 ——师生交流,板书: 例一、工作,国籍,台湾,富强 例二、愿意,常识,标准 3、在这几个回合中,你觉得哪个回合最精彩?为什么? ………… ●第一回合:“我”的两个“愿意”的回答简洁到位,含蓄幽默,巧妙地向大家展示了中国宽松的政治环境和人民舒畅的心情。(可处理为老师示例赏析) ●第二回合:“哪个中国?”——好一个棘手的问题,台湾问题尚未解决,台独舆论依然猖獗,而此时此刻的“我”却丝毫无法回避,唯有机智迎战。 “不清楚”是真的没听清?不,是一种否定,一种反击。 台湾同学“冷冷地”的反应:既针对我,有一种来自台湾的优越与傲慢;也对教授提出的敏感问题表示抗议。 ●第三回合:我们的父辈还健在。告诉全世界,我们的领导人邓小平先生等不但有能力,而且有体力;不但有信心,而且有决心! ●第四回合:对于这个问题,也许中国人也会有不同的回答。怎么说清这个标准呢?用国民生产总值?任何一个数据可能都会引来嘲笑!——我感慨万千啊。没有比这条标准“离家在外,没有人敢欺侮我!”更解气更贴切的了。 “我”的回答气壮山河,争了国格,显示了人格,赢得了教授的敬意——向中国人脱帽。 4、 深度理解内容,回到文题,并解释: 小结:大胡子何其敏锐!——一直以来,就有许多对中国有偏见的外国人指责我们我国没有人权、分裂、落后,也许他就是其中一个!你看他个个问题直指要害,咄咄逼人。但大胡子人不坏,是一个非常睿智、真诚的老头儿。是条汉子! 向 中国人脱帽致敬。 较佳:刁钻、尖刻但不失真诚正直的教授 向 睿智、机敏、自尊自爱、维护国格的中国人脱帽致敬 ………… 三、分组继续探讨“怎么写”(20分钟) 1、问:同学们,课上到这里,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爱国。 ——辩论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敏锐的眼光、良好的修养、流利清晰的表达) ——还有用人物语言去塑造人物形象。 2、还有,开头为什么先要交代一下教授呢?结尾干嘛来个“喝咖啡”一笔?为什么费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周围人的反应?用词挺高妙你能品味出来么?——同学们,这就是语文与政治的区别。咱们不光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写”。 3、鉴赏其他表达艺术,分组讨论。 思考角度参考如下: (1) 睿智激烈的对话 (2) 别有意味的首尾 (3) 张弛有度的场面 (4) 恰到好处的细节 (5) 准确生动的用词 准确生动的用词: 1、请说说倒数第三段中加点词“戳”在句中的含义。 2、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飘。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地感觉到了一种突然冻结的沉寂。 3、教授倏地离开了讲台向我走来,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 (这里形容“我”目光锐利,如同利剑般直刺教授,表现了对教授的愤慨之情。 1 ①“冻结”通常表示液体遇冷凝结,文章移用至此,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教室里的气氛由原来的活跃问答一下子变得沉寂无声的情景,和“我”此时的真切感受,同时也与“落地玻璃”外默默飘着的雪花相呼应。 ②因为教授此时已为“我”的精彩回答所折服,“倏地”就表现了他的极度兴奋,“眼睛”“明亮”,“笑容”“灿烂”,都是教授的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也是“我”眼中教授的新形象。) 四、延伸迁移(5分钟) 1、上一世纪80年代末,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赴法国访问。当地一位记者别有用心地问冯先生:你们不断地到我们法国来访问,不怕你们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吗?”假如你是冯先生,你想怎样回答这位记者? 2、文章的结尾段写两人并排走,“好一会儿后”才不约而同地说了一句相同的话。在这“好一会儿”中,他们想了些什么?请你写出其中一人的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