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兴名臣很多,为何不平等条约都让李鸿章去签呢?

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纵横大江南北14年,一度将大清王朝推向毁灭边缘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灭亡,清朝迎来短暂的“同光中兴”时期;在恭亲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彭玉麟等多位“中兴名臣”之努力下,大清得以在续命近50年。但是,“同光中兴”只是表面现象,大清帝国已经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内忧与外患都难以彻底解决,帝国灭亡进入倒计时。欧美、日本等帝国主义并未放松对大清的侵略,他们经常以发动战争或威胁发动战争为由,强迫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如《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按规矩,应该由主持洋务运动的这些“中兴名臣”签订条约,恭亲王、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都有可能签约。那么,为何这些条约都是由李鸿章出面签订呢?其他人为何不签呢?

说起大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必定榜上有名,而且位居第一;他率领各路湘军攻灭太平天国,为大清续命近50年,这贡献不小。1861年9月,湘军攻克安庆之后,曾国藩便在此处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开始玩“洋务”,试图通过向西方学习来拯救岌岌可危之大清统治。

从此,曾国藩便成为“洋务派”地方领袖,主导清朝近代化,与列强之间的往来自然不可避免。

那么,为何曾国藩不去签订不平等条约呢?很简单,曾国藩死得太早,没这机会。1870年5月,直隶总督曾国藩在“天津教案”中屈服于法国压力,将涉案中方人员逮捕、杀害、流放,引起舆论之巨大反弹,曾国藩无奈辞职回家。1872年3月,曾国藩在家去世,他虽然主张对外“妥协”,可没机会签订条约。若是曾国藩多活十来年,继续主持洋务运动的话,对外“议和”之重任就是他承担了。此时,李鸿章接替曾国藩,成“洋务派”地方领袖,签约之事他躲不了。

曾国藩死后,“洋务派”地方势力代表除李鸿章外,还有桀骜不驯的左宗棠,两者并驾齐驱,不相上下。李鸿章在曾国藩之基础上建成“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则立刻在福州搞出“福州船政局”,与之相抗衡;清朝为了制衡汉族势力,自然是支持左宗棠这么干。

如此,李鸿章、左宗棠两人均有必要对外交涉,否则无法进行洋务运动,无法玩近代化、工业化。

那么,为何左宗棠不去签约,而非要让李鸿章去签订条约呢?道理很简单,左宗棠对外采取强硬政策,是朝廷中的“鹰派”首领,他只会出兵讨伐列强,而不会坐下来签订不平等条约。1876年,左宗棠率大军收复新疆,横扫阿古柏。1881年,带棺材出嘉峪关,准备武力收复伊犁,沙俄只好同意修改条约,放弃权益。左宗棠如此强硬,清廷自然不会让其去签订不平等条约,自找没趣。

作为“洋务派”中央领袖,满蒙贵族中少有的开明人士,恭亲王奕?(主张向西方学习,人称“鬼子六”)在“辛酉政变”后夺取了实权,成为摄政王,开始了他波澜壮阔又跌宕起伏之政治生涯。对外签订和约,乃是国家大事,自然得经过他手,否则岂能算数。

那么,为何列强不找他签约呢?很简单,恭亲王奕?得罪了慈禧,在“甲申易枢”中被排挤出权力中枢,乖乖回家“养病”,已经很少过问政务,也没过问政务之资格。如此,列强自然没必要找他签约,因为恭亲王已经不能代表大清,他签字也没用。

此外,恭亲王是满清皇室成员,身份地位都很特殊,若是由他出面签约,满清必然会遭到国人痛恨。如此一来,汉人势必指责满清皇室卖国求荣,进而起兵反抗,“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出于维护王朝统治需要,恭亲王自然不敢签订条约,朝廷也不会让他出面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