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王朝的兴衰?

大国兴衰是一个永远的话题,历史上每一个时期都有大国的争战,大国的崛起与大国的衰落。如果能够早做预见早做防备,化危为机,则大国的强兴一直会在路上,人民则会一直会在这个强盛大国的羽翼之下过着祥和安定的生活,反之,则由此堕入苦难的深渊。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每一个王朝的衰亡都有其主要的历史原因,因为这些而瞬间由歌舞升平而土崩瓦解。

夏朝是由于夏桀的狂暴荒淫而灭亡的。他见美貌的妹喜整天挪不开腿,荒废了国事,伊尹受不了离他而去。他曾说过一句疯狂的话:“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也。日有亡乎?日亡,吾亦亡矣”。大意是说:我拥有天下,就像天上的太阳;太阳灭亡了,我才会灭亡。可见已经狂妄到了极点了。由此他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亡国之君。

商朝到了纣王手里,商纣王由于荒淫无道连年征战,武王伐纣而商朝灭亡。苏妲己一位二八佳丽,非常漂亮。纣王一看当然高兴了,于是每天宠幸妲己。可是,当时商纣王快六十岁了,有些力不从心。所以就想了一个办法缓解尴尬。上演了一场真人秀:在酒池肉林,让男男女女裸奔其中。还可以互相随便行房事。自己和苏妲己一边欣赏着一边行着男女之事。 这件事被《史记》记载,奠定了纣王“荒淫无道”的恶名。苏妲己也被称为“祸国殃民的妖女”。纣王为了让子民有肉吃有酒喝,就得不断东征西讨 。因为当时生产力落后,不多找几个进贡国就养不活整个国家。纣王以近六旬的年纪去征讨东夷。这时候陕西的周武王钻了个空子。直接在牧野一带把商纣王给灭了。《史记》记载:纣王自焚在鹿台,苏妲己也一起死了。苏妲己为什么被后世称作狐狸精呢?因为苏氏部落的图腾是九尾狐,所以视妲己为狐,久而久之就成为了狐狸精。慢慢的苏妲己这三个字便成了狐狸精的代名词。而商朝就在这“酒池肉林”的荒淫无道中灭亡了。

秦楚争霸时,当时两国实力相当,但荆楚为南国,即今湖南湖北江西西部一带,所以江西是处于吴头楚尾的。而秦国处于北方,地理条件相去甚远,但秦孝公改革后不断强大,而楚国却不思改革,重用奸臣当政,因而屈原大为愤懑,而著《离骚》,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抑郁之志。秦朝的军功制很厉害,杀敌以头计功,所以一次战争下来,士兵都拎着血淋淋的头颅去记功,被称为虎狼之国。这是一个纵横捭阖,百计以谋天下的时代,所以有合纵家苏秦挂六国相印以拒秦,连横家张仪以远交近攻之策各个击破以破山东六国,这个山东不是现在的山东省,是秦国的崤山以东六个国家,即齐楚燕赵韩魏六国。史称“战国七雄”“七国争霸”。而当时实力相当的秦国与楚国,则是在秦国的忽悠战略下,楚怀王赴秦欲拿“商於之地六百里”,至秦却说成“六里”,可六里也没有拿到,楚怀王反囚于秦,楚势由此日衰而亡郢,秦先后灭六国而一统天下。而秦国的张仪可以说开启了忽悠战略,说他是“忽悠战略”的鼻祖也不过份。、

秦统一六国后,秦号始皇帝,目的在递一世至万世而为君,谁知二世而亡。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急功近利,用力过猛,竭用民力,民不堪其苦,加上赵高专权,指鹿为马,以至朝政日非。而汉初则吸取教训,与民休息,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经文景之治而至汉武帝北击匈奴,王朝达于鼎盛,但汉武帝用武过度又导致王朝慢慢走向衰落。至隋朝炀帝又犯了秦帝毛病,用力过猛,东征高丽,营建东都,开凿运河,以至民不聊生,烽烟四起,而由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由此中国封建社会步入鼎盛阶段。纵观由秦而唐,王朝盛衰,如拈弓搭箭,皆应张弛有度,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弦蹦太紧,容易拉断,治理国家,以弛为主,与民休息,藏富于民,国家自然安定而达于长治久安。否则,便有断弦之舆,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旦大国崩塌,如忽啦啦大厦之将倾,是很快的,民犹水也,载舟覆舟,皆在王朝决策与作为,此种教训,尤当记取也。

至大唐王朝,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由于沉迷于玉环而荒废朝政,安禄山由此藩镇坐大,导致安史之乱致天宝乱世。皆因溺人而用人失当,可见,在人的运用上得当把握是多么重要。因人废政,因人乱国,因人亡国者,后来的王朝更是比比皆是,用对一人则国兴盛,用错一人则国衰亡,此种案例,尤其令后人深思而浩叹。

至于宋朝,则过于吸取前朝教训,重文轻武,扬文抑武,导致边患不止,武备衰弛,议和苟延至两宋在屈辱中残喘苟活。赵匡胤被唐朝的藩镇割据长期困扼朝廷吓坏了,初一黄袍加身,便上演杯酒释兵权,以至后来文官把持朝廷,出了个大汉奸秦桧,以莫须有罪名至岳飞屈死风波亭,尽管后世有论,说岳飞不懂政治,迎回宋高宗将置当朝皇帝赵构于何地?是没有揣摩好赵构心思所致。这个只是一面之词,重文轻武才是其国策失策之根本。但话又说回来,这个重文也铸就了唐诗之后,宋词的另一座高峰,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化诗词史上双峰并峙的奇迹。这宋朝文人生活安逸,花街柳巷,或颠沛离乱,山水入怀,律诗已经不能表达丰富的宋朝文人生活了,于是丰富了长短句这一词牌表现形式,很好地表现出了宋朝文人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和内心世界,写情描景,绘人摹声,均达于极境,这是宋朝文化的一大贡献了。

同时,宋朝的程朱理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儒学道统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也禁锢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与张扬。而张载的“横渠四句”的思想,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家国情怀与家国天下的意识,确实是那时士子文化在国家民族情怀上的一次飞跃,是士子文化对国家与民族未来的深沉思考与担当。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为“横渠四句”,由于其言简意宏,一直被人们传颂至今。

但是,由于两宋的重文轻武,最终导致了崖山万人投海殉国的悲剧,宋代文人文化几乎死灭殆尽,所以有“崖山之后无中国”之说,崖山之后对于中国文化之根脉是一个巨大的破坏,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对国家的士子意识,那种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深层爱国与民族理念,那种儒释道墨法的传承,均遭到重创,甚而至于投降意识,脆弱意识,跪舔外族强权意识,汉奸文化思想意识与行为得到了一次次的催生。由此看来,强军扬武,保家卫国,确实是保护一个民族文化根脉文化传承文化延续的根本,否则,必遭民族覆灭之命运。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屠戮均由外族入侵所至,如元军灭南宋而至“崖山蹈海”,清军入关南侵而至“杨州十日,嘉定三屠”,日寇侵华而至“三十万人南京大屠杀”,无一不是企图屠灭我华夏民族精神气节之所至。由此可见,整军强军,加强武备是何等重要。宋王朝为了赵家王朝一己之私,而制“重文抑武”之策,导致中华民族几百年积贫积弱,频繁遭到外族入侵而至生灵涂炭,死者枕藉,饿殍遍野,民族精神文化几遭崩溃或异化,此种教训不可不记取。

至于元朝,中华文化基本处于压抑崩溃边缘,连科考取士也没有了,各级官员正级一律由蒙古族大汗委派,汉人特别是南人处于社会最低层,大批文人流于勾栏瓦舍,无以舒愤,便有元曲产生,其实那是一个文化压抑的产物。蒙古大帝国横跨欧亚及印度次大陆,而华夏元帝国只是其中一部分,这也就导致了管理的粗放与残酷。导致了元未韩山童刘福通的大规模“红巾军”起义,最终由参与郭子兴“红巾军”的朱元璋独树一帜,推翻元朝而建立了明朝。

至于明朝,中华文化之根脉得以延续光大,中华文化由诗词歌赋发展而为明朝至后来清朝的小说,产生了小说巅峰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与《红楼梦》。明朝产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如李贽王夫之王阳明等,而王阳明则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心即理”“致良知”“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理念开创了阳明心学,使之于“龙场悟道”之后,进入了中华文化思想史的高端一族,以至有“龙冈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之至评。

明朝后期,一个强大的帝国逐渐走向了衰亡,以至于崇桢帝那样勤勉于政,那样貌似干才,也终难逃毁社稷灭宗庙,无颜见先祖于地下的下场。究其灭亡原因:一是后期军力衰弱,文官集团膨胀,权力过大,以及后期阉党专政危害统治;二是外敌袭扰不断,政府添兵设饷,军费较大,造成财政经济危机;三是宦官干政现象严重,后期贪官污吏横行;四是天灾人祸相继发生,造成流民数量大增,农民起义不断影响稳定;五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自毁长城,帮助满清捡现成江山。由此看来,明王朝亡于武备松弛,擅用宦官,官僚腐败,天灾人祸,外敌袭扰。而究其深层原因,仍然出在用人与国策失当之上。整个明王朝宦官当政专权给国家造成极大危害,如王振专权造成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魏忠贤号称九千岁,权倾朝野。除此之外明朝权奸当道,把持朝政,弄权宫廷,如严嵩,周延儒,马士英等。在用人失当上造成了内忧外患。而崇桢帝在用人上更是失策,被他用的武将用一个杀一个,最终杀灭了大明王朝。

崇祯年间惨死于崇桢手里的就有六大名将。1627年八月,年仅16岁的信王朱由检即位,成为大明第十六位皇帝。年轻的皇帝勤于政事,以身作则,希望能够重振大明江山,但事与愿违,朝政腐败已非一日,外有清朝袭扰,内有起义军流窜,大明王朝最终走向灭亡。作为大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明朝的覆灭与崇祯本人也有一定关系,崇祯不会用人,加上性格多疑,致使许多贤臣名将惨死,最终自己也只能绝望地在景山自缢。

治国之本在于用人得当,崇祯帝性格偏激,生性多疑,此用人之大忌。崇祯帝手下不乏贤臣名将,有些是被他杀的,有些是因他使用不当而死的。当然崇祯也有信任的人,诸如温体仁、周延儒、杨嗣昌,但这些人都是利用皇帝信任,排除异己的党争高手。整个大明王朝不是重用奸臣就是重用宦官,不是将官非命于沙场就是皇帝杀于朝廷。所以,明亡非天亡而是用人不当之亡也。

历史进入清朝后,开始的几位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康乾盛世”,康熙帝雄才大略,擒鳌拜,平三藩,收葛尔丹,收台湾,西南纳入治理之内,建不世之功,定华夏之疆域版图,后期管理较为松弛。但雍正帝殚精竭虑,勤于政事,日夜操劳,为乾隆帝潇洒人生打下基础,他几下江南,阅尽人间春色,后宫佳丽三千仍嫌不足,频繁入江南佳丽之乡,苏杭天堂之地,写下许多佳话播下许多龙种,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玩上了高潮,宠信大贪官和珅,以至继任者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说,嘉庆帝之后,大清王朝便走向了下坡路,正如《红楼梦》中预言的那样,从贾府的兴衰荣辱中,揭示了封建王朝走向衰落的必然命运。

纵观几千年中国历史,可以看出,王朝更替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主要情况:统治者的逸乐,管理层的贪腐,用人上的失策,国策上的失准,对手的忽悠,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墨守成规不思改革,这些是造成王朝更迭天下大乱的主因。当然细究起来,原因会各种各样,一时难以尽述,但只要把握了关键方向,对于今日中国之治理,不无裨益!

那么,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应该如何去应对呢?知今宜鉴古,鉴古而知今,从历史的教训中吸取经验,是照见现实与未来的一面很好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