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的生活

《人生七年》是一部让人由衷赞叹的纪录片。以其独特的拍摄题材和视角,成为影像记录史上的奇迹。以下是我给大家的七年人生回顾,希望大家喜欢!

对七年人生的反思第一部分:因为是真的,所以对七年人生有一种残酷的看法。你觉得朱利叶斯怎么样?海尔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剧院。他是经理、演员、提词机、编剧、场景转换者、包厢服务员和看门人。何况他是观众?看了英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拍摄的以英国不同阶层的14人为主题的纪录片《人生七年》,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原来每个人的人生真的就像一场戏,你自己都不确定。

会起到什么作用,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部剧没有彩排,理想再饱满,也难以与现实抗衡。影片开头我提到圣经里的一句话,把孩子给我到七岁我就把人给你,还有中国的一句谚语?三岁看年轻,七岁看老?非常相似,这足以证明任何地域文化终究无法脱轨生命的固定命运。其实影片开头传达的主题并不是验证一个人七岁时表现出来的性格是否能决定他的一生。导演迈克尔·艾普特其实是想证实一个观点,即英国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缺乏流动性,来自下层社会的人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打开通往上层社会的大门。然而故事的发展似乎远远超出了导演的预料。所以我们对电影的定义无非是真实的生活,残酷的现实。从影片来看,似乎确实如此。托尼、杰基、西蒙等。在下层阶级无一例外都早早辍学、结婚、养一堆孩子。出生于上流社会的布鲁斯、安德鲁和约翰自然进入私立中学,并前往金牛和剑桥等名校,继续他们在上流社会的地位。当然也有一些异常。比如尼克,他7岁就计划探索月球的秘密,出生在农村,但最终成为了威斯康星大学的教授。的确,对于一个传统根深蒂固的社会来说,个人能力不过是大浪淘沙中的小浪花,至少从统计上来说是这样。这些例子虽然只是个别案例,但还是让我们对人生产生了太多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

它是不可预知的,但我们的未来却因为机遇的勾连而充满了无数的谜团,而家庭似乎是一个人能够掌握和做决定的最后一块领地。所以家庭教育的影响极其重要。既然不能决定贫富,那就决定生活质量。回到现实和理想的话题上,总会隐隐约约地想起,上小学的时候,我们都写过这样一篇作文,《我的理想》,就像7岁小孩里的那部电影。关于未来,我们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雄心。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是越来越繁重的课业,还是父母和社会的期望,有多少人还在谈自己的理想,更别说从事自己的了?进入大学,面对琳琅满目的专业,我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初入社会,我们感恩找到工作。谁在乎我们适不适合?有时候很羡慕片中的主角,至少他们老了,还能通过影像看到年轻时的自己,可是我们的生活就像一本打开的书,谁也不知道下一页会是什么样子,上一页是否还完好无损?相比于影片中的托尼、杰基、西蒙,我们很幸运的拥有了良好的教育和改变命运的机会,但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局限于眼前。当我们有了儿女,有了孙子,他们幸福的未来应该由谁来赢得和把握?无一例外,答案就是我们自己,无论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无论现实多么残酷,奋斗终究是人生不变的唯一方式!

这是一部让人由衷赞叹的纪录片。以其独特的拍摄题材和视角,成为影像记录史上的奇迹。

1964,著名导演迈克尔?阿普尔特·迈克尔·艾普特是一个刚刚开始职业生涯的年轻人。他决心拍摄一部反映英国生活和西方人文的纪录片。于是他采访了大量来自英国各地的7岁儿童,用相机记录下他们的声音和笑容,采访他们目前的生活和他们的愿望。最后,他选取了一个14的儿童图像集合,产生1964?7岁成长系列?。每七年一次,迈克尔?Apted再次找到了那些年的14孩子,记录了他们七年的人生历程,以及这七年来他们的生活变化和对生活的感悟。

到2012年底,这个成长系列从1964年7岁开始,拍摄了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56岁。

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甚至到了中年回头看,我们7岁14的样子已经变得模糊不清,更不可能看到别人的成长过程。在观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我看到随着时间的流逝,看着社会和时代的沧桑,看着14天真无邪的孩子变成又胖又秃的中年人,看着他们经历职业的转变和爱情婚姻生活的变化,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在我的心里油然而生。

知道了这部纪录片,还要感谢一位博主anny的博文?命运是注定的?后面评论:我同意你说的,56Up已经说了,西游记也说过,孙悟空再怎么变戏法,也逃不出五指山。

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在网上搜了一下这部《56up》,发现它并不是一部电影,而是反映英国社会一些普通人半个世纪真实生活命运的系列纪录片。前阵子下载了,没马上看。最近静下心来,抽空看了***11 (7,14,21,28,35,42,2,49,3,56)的所有片子。

影片中有14个孩子,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

约翰、安德鲁和查尔斯来自精英家庭,就读于私立学校。

布鲁斯、尼尔和彼得来自中产阶级家庭,来自老工业城镇利物浦。

尼克出生在约克郡一个偏远的农村家庭;

女孩苏茜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她从小接受芭蕾舞训练,家里在苏格兰有一栋度假别墅。

托尼和三个女孩林恩、杰姬、苏珊都出生在伦敦东部的贫民窟,那是社会的底层。

西蒙和保罗在没有父母照顾的福利院长大,是社会最底层;

看完这个系列,我对一个人的成长环境、遗传、性格对他一生的影响深有感触。主要有以下遗憾:

1早婚早育会影响人生的设计和发展。耐心等待最适合自己的那个;

一个人的体重基本对应他的阶级。精英人士可以更好地管理一切,包括他们的身材;

3知识改变命运。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容易获得更好的生活;

生孩子的数量与经济状况和教育水平有关。经济状况好,文化程度高,子女少;反而经济状况差,文化程度低,孩子多。同时,孩子数量过多,反过来影响人的发展和生活质量。

婚姻的幸福与知识水平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与人格的情商有关;

6父母的学习能力和智商明显是遗传的。一般来说,龙生龙,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看完这部电影,我最深的感受可以总结为:自律的人更容易成功,更容易享受自由的生活;

《人生七年》在简七彩的微信订阅号上看到了简琦君推荐的《人生七年》。这里引用微信推送的原话开始今天的观影体验:

英国有一部很棒的纪录片。一个导演的初衷可能是为了验证英国的社会阶层难以跨越。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他选择了不同班级的14个孩子,每七年跟踪拍摄一次,从7岁开始,14,21,28,35。几十年后,原来的想法被证明是正确的(至少看了三个小时)。

这是十四个孩子。印象最深的是安德鲁,第三集中出现的那个从小就开始看报纸的男孩。他非常清楚自己未来的方向。他心里一直有一个方向,比如初中上什么学校,大学上什么学校,以后从事什么行业,从事什么职业。

安德鲁的事业相当不错,同事关系非常好,安德鲁的社会地位也很高。当然安德鲁的婚姻也挺好的。他们在一起28年,从未离婚(和其他很多孩子的婚姻相比,安德鲁是个例外)。安德鲁的收入水平可以让妻子有全职太太的感觉;两个孩子也在父母的培养下顺利成长,接受了良好的大学教育,过着非常好的生活。

?如果你的父母在你离开的时候什么都没留给你,却给了你很好的教育,教育可以让你受益终身。?安德鲁在纪录片里是这么说的(大意如此)。社会阶级很难改变,社会一直如此?安德鲁这么说的。这更加印证了导演的初衷:英国的社会阶层不可逾越,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