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评蓝风筝!

如此儿戏——评《蓝风筝》

看完《蓝风筝》,我出了一身冷汗。我认为这部电影比恐怖片更恐怖。恐怖片都知道那些鬼神都是假的,而《蓝风筝之锁》讲的是真实的时代,真实的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这种让人受尽折磨的行为让我们更加十恶不赦,让人毛骨悚然。到时候,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个被批判折磨致死的人!

故事描述了从1953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到1966文革爆发,北京一条胡同里一个普通四合院里的一家人的风风雨雨。在一个悲惨的故事里,用一个孩子沉稳冷静的语气慢慢讲述,就像小孩子的把戏。这种强烈的反差一下子激起了我对那段历史的深深同情和恐惧。自从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林和铁头父母的婚礼推迟了10天,一个又一个悲剧开始了。斯蒂尔黑德出生几年后,幸福的日子戛然而止。他的父亲林,在他去改革的时候被打成右派,死了。黎叔做了新爸爸,拓也因病去世。书生的女朋友朱颖,因为不想和领导跳舞,被打成反动分子,关进了监狱。李叔叔去世后,母亲嫁给了另一位老干部。几天后,文化大革命开始,吴被迫害致死,他的母亲被带走。一个又一个灾难在小铁生面前展开,直到他把妈妈带走。那一点点的啃咬,一点点的折磨,给铁头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看完之后觉得故事挺玄乎的。《蓝风筝》整个故事有一种宿命论的感觉,体现在它的很多混杂的线索上。

首先是铁趾风筝。电影的名字叫《蓝风筝》,风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风筝第一次出现,是四合院里的儿童卫士站在高高的屋顶上,去够一只挂在树枝上的风筝。铁头生父下班回来说:“别闹了,我给你贴个新的。”于是铁头手里拿着一只漂亮的长尾风筝。最后一只风筝是铁生和继父的孙女在外面放风筝做的。妞妞的爸爸把风筝挂在了树上。铁头安慰妞妞说:“没事的,我再给你糊一张。”但是最后铁头还是糊不出风筝。母亲被带走后,他躺在地上,静静地看着树上飘着的千疮百孔的风筝。豆瓣上有人说风筝代表脆弱的生命,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风筝是爱。铁头有爸爸的时候,爸爸会给他糊一个风筝,他可以把自己的幸福握在手里。但是,当风筝一次又一次挂在树上的时候,铁头是拿不下来的,也就意味着他保护不了自己的幸福。他只能看着一个又一个家人,幸福一次又一次离他而去。

其次是蔡和李丹。蔡在婚礼上唱歌时,头突然掉了下来。这不是一个好兆头,预示着背后的悲剧。无论林如何努力修补,结果蔡的头还是掉了下来。当发言名单上舒娟的名字都去世了,李大爷营养不良去世的时候,难免有点宿命论的感觉。好像这都是安排好的,无法拒绝也无法抗拒。

第三个是铁头灯笼和老人的音乐。灯笼象征着幸福。同样,灯笼在一年的30号被点燃,这是一个预兆。老人的音乐是铁头的乐趣。李大爷答应给铁头买老人的音乐,最后没有实现。导演似乎很乐意用一些奇迹般的预兆来表达悲剧。我想他只是想表达对这场大灾难的无奈、不甘屈服和愤怒。

还有奶奶的桌子。奶奶的桌子好像承载了影片中的人物。从淑娟结婚的开幕式开始,全家人坐在桌边,跟着小叔叔去上班。林死了,被拖进了监狱,而李叔叔也死了,等等。最后,一个又一个离开了这张桌子,离开了这个家。

最后是儿歌。“乌鸦在树上叫,乌鸦真的会飞,乌鸦老了飞不起来,围着鸟叫。小鸟天天反哺,喂完回来先喂妈妈,但是不吃忍着,妈妈曾经喂过我。”...这首歌在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都见证了铁头的成长,从牙牙学语的婴儿到少年,但这首歌也是真的。最后,铁头躺在地上,抬起头来看那只飞舞的蓝风筝。他平静地说,继父已经死了,母亲已经被打成反革命,送去改造了。孩子们的啼声响起,与影片中的主题融为一体,除了叹息和悲伤。

除了大量的线索,许多对比和讽刺也是《蓝风筝》的亮点。

楼主蓝夫人是个老实的好人。为了整风运动,她有意识地合并店铺,降低租金。整改人员四处夸她,她就是不摘地主的帽子。为了小儿子的归来,兰夫人一点一点攒下馒头,最后被一个锅抢走。她还得到了一句讽刺的话:放心吧,烂了我们也不吃,只是为了教育别人。多么讽刺!当时,有些人分不清道德标准。他们没有人性和道德约束,真正的禽兽不如。不仅是兰夫人,铁头生父也因为上厕所被打成右派。多可笑啊!看了几遍,感觉片中最大的荒诞反差可以说是婚礼部分了。他们结婚的时候先拜了毛主席,但是毛主席好像没给他们面子保护这个家的虔诚。一个又一个的人被无辜的带走,被残酷的折磨,就连铁头爸爸也是靠紧紧拥抱铁头才获得了生存的信念。再者,婚礼上大家唱的歌词,讲的是社会主义有多美好,人民生活有多幸福,但在影片中,一切都是悲剧,让人无法再去面对,去同情和反思这场浩劫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影片时间跨度不长,却让人从心底感到恐惧和寒冷。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真相并不是真的,那么我们到底被骗了多少呢?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的?有多少历史被有权势的人掩盖了?我久久不能忘记《蓝风筝》中最后一个铁头纯净却悲伤的眼神。我觉得是一个孩子对上天和命运的追问,是一个孩子内心最深处的话。

字数合适,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