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秒钟耗10MB,正常吗?

高额流量费产生的成因很复杂.

第一:如您在国外使用手机访问网站,比如登录新浪微博,查看十几条含较大图片的微博,流量轻易就能超过十几MB。分析最近的国际漫游用户投诉的“高价微博”、“高价QQ”等问题,多为这种原因。目前,国际漫游业务是国内运营商与国外运营商谈判后开展的,资费受国际结算(对方要价)的影响,远高于国内,大幅度下降需要国内电信运营商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

第二:高速手机网络下的持续下载或者连续收看手机视频也会产生高额的手机流量。虽然上网流量资费已经从最早的0.03元/KB(30元/M)降到现在的0.1元/MB,已降为原来的三百分之一,但却产生了过去没有出现过的“高价流量”,原因在于网速的大幅提高。国内最早的GPRS移动上网在单信道情况下速率只有13.4Kbps,每小时流量才5MB左右,即使按照当时的上网费标准——0.03元/KB,每小时也不过是150元左右。当时能通过移动上网访问的数据内容多为文本,流量十分有限。现在这些图文并茂的网页数据量很大,例如新浪新闻中心首页完全展示就在1.4MB左右,要想通过这种速度访问几乎是不可能的——你会为了看网页而等待20分钟吗?无法畅快使用,自然不会有“海量”流量和“高价”上网费。但目前的手机上网,在当前最快的21.6M的HSPA+网络下,用户能感受到的可下载网速超过每秒2MB,这意味着每分钟可下载超过120MB的文件,用户在理想状况下10分钟就能下载一部大小为1GB的高清大片。同样,在高速手机网络下,看手机电视和手机视频清晰流畅,根据测算,在线看2小时手机电视则可以消耗240M流量。目前在套餐内流量资费比较便宜,但在套餐外资费相对较高,因此在连续下载或者看视频的情况下则容易产生高额费用。

第三,也有用户反映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现“高价流量”,这也有多种原因。首先,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量应用软件和邮件PUSH等需要依赖无线网络获取、交互数据和信息,使用时就会产生上网流量,而如果手机上设置的是自动更新或者自动推送邮件,就会在用户“无感知”的情况下产生流量。其次,很多收费版的应用软件很大,例如iPhone上的导航软件超过1G,很多游戏也都几百M,如果是在3G网络环境下,在手机上下载、更新就会产生高额流量。此外,WiFi与移动网络切换也容易引起一定的流量问题,例如很多用户以为自己是在WiFi的免费环境中手机上网的,而离开WiFi区域或者WiFi网络出现调整,手机会自动切换到移动网络,很多人却意识不到变化,从而造成流量飙升。

第四,手机病毒和木马也可能是罪魁祸首。今年截获的“安卓吸费王”恶意软件累计被植入超过100款软件之中,一旦用户不慎下载到安卓手机中,流氓软件便会开启root权限进行后台联网,下载用于恶意推广的软件并同步消耗用户的上网流量费用。

知道了上述情况,需要自己对流量的消耗有所了解,才能做出相应对策:

招数一:在线应用,善用小额流量

据相关经验,移动聊天最省流量。如果只是聊天,不传文件,QQ或MSN在线一个月的流量才30MB左右。在线游戏的流量也不大,特别是棋牌类游戏,与移动聊天相当。

天气预报、在线股票和在线翻译,流量消费水平比在线游戏还少。根据笔者的经验,即使经常使用这些功能,每月流量也不容易超过20MB。

浏览新闻的流量也不大。使用新闻阅读软件,比用浏览器看新闻更省流量。例如,iPhone4上的网易新闻软件,一次离线同步的流量才3MB左右,包含了约100条文字新闻和图片。如果用浏览器看新浪新闻中心,不考虑缓存的话,3MB只能看两次。微博跟新闻类似。笔者用iPhone4上新浪微博,连续发了3条140字的消息,流量不超过1KB。另外,查看新浪微博100条,产生的流量也只有4MB左右。但查看带较大图片或者视频的微博则会带来较大的流量。

综上所述,用户充分使用上述流量小户应用,每月消耗的流量一般在220MB左右,相当于iPhone最低的套餐流量。

招数二:安全使用,警惕流量杀手

3G之前,绝不会出现流量杀手——网速慢如蜗牛,流量大户无从孕育。现在,在高网速的孵化下,流量杀手诞生了。

目前3G手机上网可以在线流畅地观看高清视频了。于是,我们在享受高速快感时,第一个流量杀手就产生了!据测算,220MB的iPhone套餐流量,可以观看大约2小时的在线视频(码流256Kbps)。相当于只看了一部电影,你的套餐流量就用完了。

第二个流量杀手是在线地图。据测试,地图吃流量的速度不低于在线视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笔者只用了几分钟导航(卫星模式下),10MB就出去了。但在线地图并不是连续吃流量,所以感觉上并没有在线视频耗得那么快。如果不是卫星模式,而是地图模式则会省一些流量。

第三个流量杀手就是BT、迅雷、电驴等P2P下载软件。最狠的是,它们在下载的同时还上载。所以,同一部电影,BT产生的流量可能是在线视频的120%,甚至超过150%。这是由P2P下载软件的设计原理决定的,它在提高下载速度的同时,也牺牲了大量的流量资源。当然并不是所有的P2P软件都是流量杀手,只有采用P2P原理的下载软件才可能是。一些聊天软件,如QQ也采用了P2P设计原理,但却是流量消费小户。

在手机上直接下载或者更新应用软件也可能产生流量杀手。手机应用软件大小差距很大,小的几百K,而大的如导航类软件超过1.5G,也有几十或者几百M的,最好在手机上下载或者更新应用软件前请先看清软件简介里的大小,再根据自己流量剩余情况作决定。

对于这些流量杀手,应对的策略是:可以适当使用,切勿纵情滥用。例如在线视频,可以在关键时刻偶尔看几分钟(如直播新闻等),但最好不超过半小时——估计到这个时候,手机电池也快受不了啦。使用在线地图,搜索到附近各种服务用不了多少流量。只要你不是在地图上四处“溜达”,一般还可以承受其流量消耗。BT之类的就坚决“戒”了吧。有个朋友把iPhone连在电脑上BT下载,很快就把流量“打爆”了。

招数三:规划流量,用好国际漫游

据了解,产生“高价微博”、“高价QQ”的原因,多因为昂贵的国际漫游费。第一次爆出的“高价微博”,就是在俄罗斯漫游时产生的。

目前,联通用户境外数据漫游费,最低的是美国和韩国,为0.005元/KB,最高的是埃及、黎巴嫩、多哥,为0.12元/KB。查看100条微博,流量一般在4MB左右,按最高标准算,可能要花480多元漫游费。

目前,漫游费受国际结算影响,远高于国内,容易形成“高价”流量费。要有效避免“高价”,就要像运营商发送的短信提醒那样:“在境外时请关闭数据漫游,以避免因使用电子邮件、彩信、Web浏览和其他数据服务而产生昂贵的漫游费用。”不得不用时,最好用完就关。

在国外漫游时,随时提醒自己:流量消费小户,也有可能成为钞票杀手!

招数四:做好功课,巧用免费流量

并不是所有流量都收流量费,有些流量收的不是流量费,而是信息费。

目前,彩信和彩信手机报不收流量费。因为沿袭短信的计费方式,运营商只按条收取信息费,而不再收取上网流量费。

还有一些类似功能,如使用3G?WAP收听或观看联通手机音乐和手机电视,产生的流量不收费。

联通在3G开网时,特别引入了“M”和“T”两个特殊计费单位,凡标以“M”或“T”计费的业务,均不再收取流量费。但如果手机终端(如iPhone)不支持,或由于用户设定等原因,在访问这些业务时未使用指定的APN,导致流量统计设备无法将这些流量“择”出来,则仍会收流量费。

需要提醒的是,上述的“免流量费”只限境内,境外漫游时还有流量费。

招数五:利用软硬件,核实流量情况

现在不少智能手机都有流量统计功能,如iPhone4,在“设置-通用-已用时间”里,你可以查到“蜂窝网络数据”的使用情况,包括发送(上传)和接收(下载)的流量,每个月初还原统计数据,然后就可以实时查看使用流量情况了。

注意,上传和下载的流量都是收费的,所以,运营商给你提供的流量消费数字,理论上应该等于两个数字之和。有时候,因为统计方法不一样(但标准都是一样的),两者之间可能会有些出入,但不会离谱得相差好几倍。

要想更加安心,还可安装第三方流量统计软件,一套不太准,也可以多下载两套。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测了解,用户就能掌握各种业务的大致流量规律,做到使用时心中有数。

招数六:自主查询,做到心中有数

一般情况下,运营商都会通过短信等方式定期提醒客户流量使用情况,提醒周期不一。例如,联通默认提醒周期是一周,用户可发短信“ATTX”到10010,改为按天提醒。

理论上讲,流量统计周期可达到一小时以内。也就是说,流量提醒也可以做到一小时一次,但是,你忍受得了吗?目前,运营商原则上不会在8时之前给用户发提醒信息,也是为了防止对用户造成骚扰。而且,如此高频度的提醒,也可能影响用户的正常短信业务。

其实,用户最好能够经常性地主动查询流量,毕竟银子是自己的。在此基础上,用户自己还可以主动去网上营业厅、手机营业厅或者发送短信进行流量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