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特赦290名死刑犯是受了启发吗?
唐朝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时代,思想影响思想,思想引领行动,行动创造奇迹。在这方面,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典范。他曾经释放了290名死刑犯回家过年。实际上,李世民的善举是受到了一个名叫唐林的勇敢的县令的启发。
唐林,本德人,京兆长安人。他年轻时名声很大。武德初年,太子李先在东宫典书店任职,后成为右侍郎,率府铠曹参军。武德九年六月,秦王李世民发动“宣武门兵变”,杀死太子李和齐王李元吉。受此影响,唐林被发配到山西万全县,任县令。
唐朝一个县的最高官员是县令,县令是县令的辅佐官。他的职位仅次于县令,主要负责文书工作、粮仓和监狱,实权很大。从北京官员到地方小官吏,唐林没有抱怨,没有气馁,而是尽力协助县令。他做出了巨大的成绩,受到了县长的高度重视。
贞观初年,唐林发现县城监狱里有十几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问才知道“都是因为不交税才被绑的”,都是因为不按时交税才被囚禁的。唐林很同情他们,一直想办法“解救”他们。明年春末,连续春雨的日子,一年一度的农忙季节,唐林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就是让这十几个农民出去,让他们参加春耕。
为此,唐林对县长说:“这些犯人家里都有老婆孩子。如果这时候耽误耕作,秋冬就没饭吃了。他们的家庭怎么生活?求县长让他们回老家种地。”县令怕他们趁机逃跑,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唐林见了,拍着胸脯说:“知府,这你不用管。如果出了事,是我的错,不是你的。”裁判官没有表态,而是以休假的名义回老家了。
县令不在时,唐林以县令身份主持工作,于是“得知犯人奉命回乡种田,与他约好:种田完毕,全部归署”。毕竟未经允许释放犯人回家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唐林和这十几个犯人做了一个约定:回家种下后,马上到县衙报到,每一个人都要说话算数。到了唐代,“宽赦”是仁德之举,“犯人心存感激,直到这时,郡狱才建成。林出名了。”唐林一举成名,成为当年感动大唐的候选人之一。
既有思想又有成就,不落俗套又大胆,感动、教育、拯救了一大批人。唐林的大胆事迹很快就传到了长安、朝廷和李世民的耳朵里。不久,李世民把唐林调到北京,请他担任顾问。之后又奉命举行祭祀,到岭外调查交州刺史李道衍处理的冤假错案。“三千人出门”,真的很神奇。一时间,唐林声名鹊起,后被调至黄门郎,封为青光路大夫。
唐林的事迹,尤其是释放犯人回乡务农,对李世民很有启发。县令能做的,皇帝能做的更好。后来,李世民试图向唐林学习。据公元旧唐书太宗纪年,贞观六年十二月,李世民还从唐林处得知“被判死刑的犯人有290人在家,以便明年秋末处刑”。第二年秋天,当这些囚犯“服刑期满”时,李世民很高兴,赦免了他们所有人。,贞观六年十二月,“皇帝亲录犯人,见死者智敏,即使回国,秋腊
因为李世民此举,成为历代帝王仁政的典范,一时悸动,万古长存。这种亲民爱民的博大胸怀,不能不受到唐林的影响。李世民死后,唐高宗的李治即位,于是任用并提拔唐林为大理卿,掌管监狱和诉讼。受唐林影响,李贽也“亲自录囚”,对唐林的一些做法表示钦佩。唐林活了六十年,影响了两代皇帝,终于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