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培养了这么多年的学生,没有一个与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媲美的学术成就。为什么我们的学校不能总是产生杰出的人才?
这是94岁的钱老在2005年提出的一个问题。实际上,这也在折磨我们的社会和教育体系。这个问题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这个问题实际上非常宏大,不能从两个方面简单地考虑它:学校和学生。它涉及一个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学术氛围,价值取向以及学校和家庭教育方法。基本上可以说,钱老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需要全国反思的问题。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人口这么大的国家不能培养出一批顶尖的学者和人才来接替他们的前辈?当然,我们的确培养了优秀的人才,但是钱老更加重视开拓型人才,就像民国的大师们在某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就一样。
自钱老提出这个问题以来,从教育制度到社会价值文化,基本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钱老的回答是,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里讨论每所大学的不同教育目的,教学方法和目标。例如,印度理工学院被称为“科学皇冠上的瑰宝”。
这是一所专门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学校。它也是世界上最难考的大学。 这是美国硅谷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场所之一,这就是为什么不难发现美国硅谷有大量印度工程师的原因,其中大多数来自从这所学校。作为一所专门培养科学和工程学人才的学校,它的工程学位居世界第三,因此,难怪为什么美国硅谷有那么多印度技术人才。
另一方面,行政化一直是教育系统的缺陷之一。在呼吁进行教育改革时,这也是要求大学退学的最大声音。官员们对学者的过度干预和管理可以说是延迟大学教育的原因。由于学者们无法独立发展并受到权力的束缚,即使过分的思想和创新也将在权力的影响下消亡。这就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官僚主义和官方标准思想已经渗透到学校中。
从小学到大学,官僚主义倾向都在学生的脑海中。我记得几年前看过一个新闻,谈论一个小学生聚集在一起,根据班级规模和家庭背景进行排名,这表明以官员为导向的思想影响了下一代的成长。
在大学中,学生会的官僚主义和功利主义非常严重。痴迷于权力带来的乐趣和好处,无论是学生还是学者,自然都无意学习知识。其次,社会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带入了“金钱无所不能”的时代。拜金主义的盛行,又有多少人有心思和定力沉下心来搞学问呢?
即使是赚钱,越来越多的人也逐渐走上投机,妄想一夜致富的道路。
在权力的束缚下没有学术自由,那么学术成就呢?在中华民国时代,尽管世界是一个混乱的世界,但学者享有很高的自由度。尽管条件艰苦,但那些学者和学生可以在不受权力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学术研究,而是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另一方面,尽管近年来基础教育的普及已经成功,大大降低了文盲率,但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并没有持续的联系。
基础教育的定位不以高等教育为基础,而更像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包括教育资源,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等问题,应该说基础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教育制度本身问题也限制了学校培养优秀人才的能力和条件。当然,将问题完全交给学校是不可能的,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要承担很多责任,因为如果学校经过适当的培训,它的确可以解决许多社会问题。
但是家庭教育实际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中国绝大多数父母不知道如何教育子女,也不知道如何培养子女的独立思考能力,兴趣爱好和实践能力。
中国式的教育是希望孩子能学到一点东西,这可能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还有另一种技能,并且将来他还会有更多的工作。结果常常是,尽管钢琴班,舞蹈班和数学班都已入学,但确实有数位数学家,音乐家或舞者受到了培训。即使在将来,这些才艺也没有成为他们的工作。
人才,泛指各行各业中的领军人物。
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人才一词出于古老的《易经》“三才之道”,即孔子及孔门弟子的《易传》讲:“《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以上内容参考:人才(词语概念)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