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门城楼是怎样被改建的?

正阳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十一月。元大都时期的南面城墙在今东西长安街一线。明永乐帝修建官殿时,重新修建了南城墙,向南推移了一里了,形成了今天的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一线。

新建城门的建制、名称沿袭元制,明正统元年十月初十日(公元1436年12月7日),内城九门城楼的修建工作开始,历时四年才修缮完毕。修建后将正门改名为正阳门。

正阳门屡遭火灾。

正阳门自正统四年建成之后,屡遭火灾。据史书记载大的火灾有: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四月丁丑夜,正阳门箭楼失火。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五月己丑,正阳门城楼失火。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一月壬戌,正阳门箭楼起火。

清末,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期间,大栅栏的商业区大火,殃及箭楼失火。不久,正阳门城楼又失火被毁。

清末民国时期的改建工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清廷历时三年,用银43万两,对正阳楼进行了重建。形成了今天的正阳门城楼和箭楼。

1915年6月16日,由民国初年的内务总长兼北京市政督办朱启钤主持,聘请德国建筑师罗斯凯格尔又进行了正阳门的改建工程。

这次改建拆除了瓮城(又叫月城),正阳门两侧添砌两幅厚三米的南北新墙;箭楼东西两面增加了两座悬空月台;箭楼下砌成磨光石梯,东西各82级,石梯衔接处建有平台;箭楼上油饰门窗,装有玻璃;正阳门两侧各开门洞两座,宽9米,高8米,还分别安装了带滑轨的钢门。在这次改建工程中,保留了关帝庙、观音大士庙及一对石狮。全部工程历时半年,用银元29.87万元。建国后,正阳门两旁的拱形门被改为豁口,以使交通便利。20世纪60年代兴建地铁时,又拆除了两座庙宇,向北移动了一对石狮。

土洋结合的混血产物。

前门楼子之前没有自己的登城阶梯,需要通过西边的瓮城顶部,绕经北面的城楼上下。前门楼子成了孤立的建筑后,又在其背面增建了两条"之"字形的阶梯磴道。

前门楼子两侧的瓮城消失了,残存的断茬被罗斯凯格尔处理成城台的肩部,并在两肩各镶嵌一组西式的"绶带悬章"形装饰弧线。

城台的东、南、西三面被插入了32根石制挑梁,用石板铺设成悬空的阳台。1949年2月3日北京和平解放后,解放军入城式典礼就在此举行。

箭楼上原开设的4排箭窗是供瞭望和射箭用的,改造后上面两排保持原状,下面两排被装上白色的拱形窗檐,协调感大大降低。

在对前门的整个改造过程中,箭楼的改建让人尤其痛心。中西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建筑形式柔合,大大降低了其原有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