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猴子

1997上映的电影《甲乙双方》,配的一句“1997已经过去了,很怀念……”把整部电影推向了高潮,拉开了贺岁片的序幕,也拉开了那个时代的帷幕。

现在看甲乙双方,那些段子依然好笑,那些场景依然经典,那些故事依然发人深省。我真的不知道从何说起。

那是1990年《甲乙丙丁》上映之后,我还没上过幼儿园,更别说看什么电影了。但是因为这部电影,我不得不说“1997过去了,我好羡慕……”

那个年代,年轻人没什么钱,也没什么事业,但似乎也没什么压力。几个人坐在一起,谈理想,谈感情,好像什么都不缺,脸上充满自信,分明是精神上的富翁。

姚远(葛优饰演)、周北燕(刘备饰演)、梁紫(何冰饰演)和乾康(冯小刚饰演)是当今没有那种风格的年轻人。

他们突然想到要成立一家公司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居然也能启动,他们很快就起来开始接单了。

这样一个充满儿戏的公司居然还有人来这里——

一个守不住秘密的厨子想当硬汉,一个有钱人想过苦日子,一个明星想体验普通人的生活。

按照今天比较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敢沙雕,一个敢真做”。是猴子发的挑逗吗?呵呵,真的不是。在那个表面的玩笑之下,隐藏着一个时代的人对理想的追求。

这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无论是少数很“沙雕”的年轻人,还是一大堆背后“无病呻吟”的人,都透露出那个年代,大家都在谈理想,都敢于为理想做实事。

即使是一对陷入困境的略带悲伤的夫妻,在困难面前也绝不能离开。有些人可以毫不犹豫地慷慨地把自己的房子拿出来。

只有分别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我才明白,苦难有时候是无奈的,放弃就意味着结束。不要机械地宣扬真理,不要强行灌输所谓正确的价值观。一切不言而喻。

整个过程中,没有人停下来,没有人嘲笑,没有争吵,也没有负面情绪。这样的1997谁不羡慕?

也许,那个时候,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有梦想,都可以有理想。就因为这个,那个1997就足够让人羡慕了。

如今,像姚远、周蓓燕、梁紫和乾康这样的年轻人已经不被催促结婚了。职场上谁没强颜欢笑过?哪个不面临房贷和车贷?哪个不在下班后回到自己租的小屋独自舔一天的疲惫?

他们还可以做沙雕之类的东西?在被父母训斥,被社会排斥之前,他们自己就把这些疯狂的想法掐断了。也许他们最想做的事就是周末好好睡一觉。

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不谈什么理想。大部分都是被没脑子的领导,没边界感的家长,社会打的。或许醉三分谈梦想是一种奢侈。

你能责怪他们吗?不完全是。至于原因,不言而喻,大家都明白。

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冯小刚脸上的表情有点猫腻,但并不讨厌,反而给人一种理想主义的固执。

刘备还很年轻,服饰还很保守,但却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青春气息,让人陶醉。

何兵在大宋没当上检察官,也没个肚皮,跟个活跃的小流氓一样。

葛大爷呢?嗯...好像一直都是那样,什么都没变...

那是他们打磨的片子,也是他们的青春。这些东西都会永远留在1997,回不来了。

那时,冯小刚的名气还没有今天这么大,他也没有在电视节目上得到他的建议。也许他能在王朔身上捡点皮毛,所以谢天谢地。

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电影可能会成为经典,自己无法超越。

后期的私人定制不是和多年前的甲乙一样吗?如果要比较两部电影,那简直就是云泥之别。

客观来说,《私人定制》让人看不到诚意,一部纯粹的商业片。或许,我们在看《甲方乙方》的时候,能感受到所谓的理想主义和一个时代的真诚。而这些感受是私人定制永远无法给予的。

毕竟《私人订制》不再靠诚意和故事来吸引人,更多的是用奢华的场景、女星的泳衣和一把把钞票来飙升观众的肾激素。是的,很吸引眼球,但是之后呢?

没有人会在看完《私人定制》后对这个时代产生怀旧甚至羡慕的情绪。他不再真诚,除了浮躁一无所有。

很难想象拍《甲方乙方》的导演会在多年后粗制滥造一部《私人订制》,把感情消费到极致,奢侈到极致,从而煞费苦心拍出一部烂片。

这不是冯小刚江郎的终结,但时代在变。如果《甲乙双方》今天上映,反响不会像当初那么强烈,有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作品。

现在的电影,上亿投资,票房过亿,直接拿走甲乙双方3600万票房几十条甚至上百条街。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今天的电影艺术有多先进,只能说明今天的商业有多发达。

是的,艺术不再是纯粹的艺术,甚至艺术中没有艺术的气息,是的,它只是散发着金钱的气息。冯小刚不是神仙,他怎么能免俗呢?

和现在的电影相比,原版的《甲方乙方》简单,朴实甚至有点土气,但是它有那么多经典台词,故事情节那么全面,但是质量渣的能看到真情实感,这是毋庸置疑的电影艺术,投射出了本来的样子。

那么,原来的1997怎么能不让人羡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