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我不是潘金莲
潮湿的空气、拱桥、奇石,成了影片中那些人物心理景观的外在表现。微妙的官僚体系,就像那些隐秘的曲径,早已被塑造成复杂的结构。那个孤独、执着、单纯甚至愚蠢的女人被放在中间,形成了一幅残酷的风景画。远看是温柔舒适,近看是冰冷绝望。
我不是潘金莲,典型的?中国故事?正如冯小刚所说,这只会发生在中国。在美国不可能发生,在朝鲜也不可能发生?这个故事的背景一定是在一个戏剧性的独特的转型期。有些东西已经放松了,有些东西还很固执。他们之间的拉扯形成了一种古怪的力量,塑造了独特的人格、内心、语言、关系以及那些不可思议却又极其真实的故事。通常,这一切最后都沦为荒谬。这种中国故事,梦幻而现实,迂回而曲折,但也粗暴。一秒钟前还很可笑,一秒钟后又很失望。任何经验和总结在它面前都会迅速失效。
客观地说,刘震云的小说不适合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它有一个很长的序言和一个很短的正文。显然,这是一个作家的文学抱负。他以一种不激烈、不批判、不忽视甚至不同情的态度呈现悲剧。他的语气缓慢而轻松,夹杂着戏谑,在刘震云心中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这个地方的悲剧是破碎和粉碎。难道都是喜剧?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现在反过来依然如此。在原著《我不是潘金莲》中,他以悲喜交加的心情还原了生活的本来面目。冯小刚的形象改编要付出切断很多联系的代价,那些阴暗的心理动机被粗暴地省略,只留下最后的决定和结果。因此,冯小刚加入了画外音,以弥补原风格的缓慢节奏,这是他的另一个意图。
?请愿?是中国的吗?在路上?主题。我再也不会回头,去一个可能虚无缥缈的目的地。一路上我会历尽艰辛,看透人心,折磨自己。这可能是这种电影类型中最斜的一个分支,但也是了解中国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我不是潘金莲》无论从外在的呈现形式还是内容主题,都是一部与这部电影的繁荣格格不入的作品。这可以看作是冯小刚在票房、资本、广告植入和观众兴趣等方面挣扎多年后,不愿发声。如果说冯小刚以前是服务型导演,这一次冯小刚更注重表现。某种程度上,这更像是他在导演生涯之初被禁锢或忽视的作品的回声。那些以前只用来消费的?工作?在小说中,他很谨慎,妥协和迎合,但在这部作品中,他有时惊人地尖锐。更重要的是,他的犀利不是炫耀刀尖和锋利的刀刃,而是微笑着抬起对手的一些常年伪装,轻轻抖落给人们。那些不方便的真相和阴暗的想法,都暴露在世人面前。
当更多的电影人愿意拍摄色彩丰富的电影时,冯小刚在愤怒中一头扎进了阴霾中。这部电影既沉重又危险。更重要的是,它呈现的并不是中国地下纪录片里那种凌乱而肤浅的残酷场景。这个故事描绘了一个封闭的、无止境的循环,建立在浮华繁荣的经济美色之上,一个由虚伪滋养、由所有人构建的强大生态,但最终,所有人都成为这个生态的殉道者。死掉?我不知道。
为了配合这一沉重的主题,冯小刚选择了圆形构图和江南风光的微妙呈现方式。大银幕上的圈子,其实是对中国主流观众的冒犯。这是一个方框尽可能放大的巨幕时代,不是一个3D都不好意思放进电影院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冯小刚的叛逆姿态被普遍理解为故弄玄虚,以至于在拍摄之初,他需要不断地向所有合作者解释,最后以激烈争辩、坚持己见而告终。但其实从结果来看,这种作曲模式和他讲的故事真的是相得益彰,事件本身的意义也是相得益彰的。
圆形构图和江南的曲枝、拱桥、奇石构成了中国画的标准形式,而这些宋元古画的构图几乎是在不断提醒观众?这个故事只会属于中国?这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强调。更重要的是,这种古画形式让观众达到一种观看和审视的视角。就像慢慢展开一个手卷,人弯腰投入,起来就出不来了。它优雅、隐秘、蜿蜒,从不直白。这个圈子可以勾画和解读残酷的现实。范冰冰和大头躺在床上,就成了情色;当张嘉译的新领导人和下属站在桥边,严肃地分析局势时,这变成了讽刺。当所有的真理都被一个圆圈框住,真理就变得模棱两可。我不知道这是否与冯小刚的爱好有关,也不知道中国的当代艺术是否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当你去看它时,你总会发现艺术家周春芽等作品的影子,这些影子都反映在它的身上。
除了这种精神上的兴趣,圆形的镜框显然是为了对焦。这种构图大致框定了观者的视野,成为了另一种隐喻。每个人都只能看到自己视野里的东西,在自己看到的东西和逻辑中打转,无法与他人的经验和视角交流,于是人陷入了僵局。
画面第一次变回方形,是李雪莲第一次来京的时候。车子出了隧道,圈子随着黎明变得棱角分明,江南的女人味成了北京的创始人,格局和人数越来越大。大规模的会议,多位领导,复杂的关系,方框框的北京显然比圆框框的江南更复杂,更硬,更现实,适合另一套犀利清晰的硬逻辑。江南互相推手太多,来到这里也变得不易。比如出了问题,一系列人会突然失业。仅此而已,没有商量的余地。
从诞生之日起,这部电影的尺度就成为一个被广泛讨论的问题,不是因为它从外部攻击,而是因为它从内部被巧妙地呈现和挖掘。比如很少有电影以如此庄严的方式再现中国大会的会场、秩序、生态。这是我们第一次从中国的大屏幕上看到这样的场景,身穿民族服装的代表僧侣和道士鱼贯而入。那些双手拍在头顶,慢慢按下去的头像,是冯小刚作为成员多年的切身感受和深刻记忆。他藏在心里的镜头,我不知道他已经私下排练过多少次了,这次却能够如此流畅的呈现出来。在中国,有一些具有视觉垄断性的场景,发布会的场地就是一个。冯小刚的演习是一种戏剧性的再现,但正是这种庄严的排练和虚构的重述让一切变得更加强大。过去人们看到这种景象,有固定的视角和平面位置,表现出庄重和整齐划一,表达信仰和团结。然而,冯小刚用虚构的故事来接近这一庄严场景的背景,给人一种窥探核心隐私的复杂感觉。更重要的是,他提出这一点不是为了八卦,而是为了发现和探索更接近高层的那一层的思想、想法和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比任何一部地下电影都要暴力。另外,有那么多第一次出现在大银幕上的东西。比如高高的灰墙外排着长长的想说点什么的队伍,还有一直想送他们回老家的工作人员。他们都有焦虑、迷茫、愤懑的表情,在北京冬天的雾霾中面面相觑。是什么力量把他们塑造成敌对的党派,从此势不两立?在此之前,人们只能在隐藏的图像中窥视这一切,而这一次,终于可以大张旗鼓地看到了。
冯小刚以前比较受欢迎的作品是那种让人发笑的东西。虽然其中有讽刺意味,但归根结底还是消费主义的笑点。通常目的明确,最好能有个温馨的结局,直到一切皆大欢喜。但是《我不是潘金莲》不一样。与过去的冯小刚相比,它的笑话背后并没有密集的暗灰色的人类坑洞。
所以它揭穿了很多东西,很多不方便说的东西,比如官场两套语言体系,一套场景,一套操作。这两种语言各有各的功能,而且通常合作紧密顺畅。然而,李雪莲的真实是通过这两层隐性系统实现的。归根结底,她的问题只能靠言传身教来解决,而那些长期沉迷于两套话语体系的人,已经把那种虚伪内化了。他们真的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也不知道哪里出错了。在和好、糊弄、得过且过的过程中,他们谈过,也尽力过,但就是无法深入核心。每个人都制造问题,每个人都被蒙在鼓里。最后,每个人都成了问题的一部分,成了彼此的麻烦。他们似乎在无谓地打转,与万历的根本原因无关。在此之前,几乎从来没有一部院线电影能够如此清晰锐利地切割这一现实的帷幕。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烟花从大地升起的故事里,总有一种微妙的抗拒,一种平静从容的旁观。
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几乎是全剧唯一的女性。领导者是男性,法官是男性,甚至在李雪莲最后试图自杀时为她出谋划策的人也是男性。这个为自己代言的女人,成了雄性动物猎杀的对象。她是一个局外人,是一个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完全不同的闯入者,所以她成了一个戏剧性的导火索。就是这种突如其来的干预,才是独特的?软弱?让整个?强势?系统陷入了混乱和困惑。
某种程度上,这是冯小刚和刘震云合作史上的一次回归,是对《一地鸡毛》等中国故事的一次对接和回应。很多人在商业成功后,会离原来的出发点越来越远。事实上,在众多导演中,冯小刚是最早的?出海?其中一个,当更多的人在秉承导演的表达欲时,他主动成为服务者,当大多数人向市场低头时,他突然转身上岸。在这个时代,有人选择腾跃,有人选择躲闪,冯小刚选择穿墙而过。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比很多同龄人都可爱。
我不是潘金莲的倒影。李雪莲为了房子和她丈夫假离婚,但结果她丈夫假装离婚和另一个女人跑了。于是李雪莲拿着熏肉和香油跑到法官面前,她的上诉非常精彩。先是离婚是假的,然后复婚,再离婚。
但证据是真的,法官宣布离婚是真的,于是李雪莲走上了上访之路。
如果你不按照我的意愿审理此案,那你一定是接受了对方的贿赂。这是一个很有逻辑的强盗。可是谁让人家是女主角然后去打官司呢?好吧,法院不管,然后去县里说实话。不是官员不理你。只是每个听案的官员都很头疼。这个案子没有被判错。我怎样才能平反你的冤屈?
开启主角光环,成就北京。乘务长误将车直接拦下。好吧,长官说,大批官员落马。李雪莲祈祷他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他因贪污受到了惩罚。罪魁祸首仍然逍遥法外,他请求菩萨显灵。
本来,我是打算放弃的。结果前夫说你是潘金莲。结果,李雪莲拿出实力,整整请愿了十年。
说实话,我觉得潘金莲的剧情都是蹭热度,整个故事跟潘金莲关系不大。!!
王功道虽然收了腊肉和香油,但真的是依法判刑。我们都知道他真的没收了前夫一分钱。
但是李雪莲指控他受贿。你觉得对吗?
离婚纪念日是一个小插曲。据说那些退休的官员被忽视了。这下官员还是恭敬的请人吃饭了。老主任虽然喝酒,但还是叫我们好好处理。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夫妻二人谈婚论嫁的时候总是很有耐心,让我觉得他们是那种爱吵架会斗嘴,但是谁也离不开爱老婆的那种。
现任局长真是在推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责任。他不想听李雪莲的细节,但他说的法律程序确实是合理的。
县长很惨。躲了一次后,他被撤职了。十五年前,他在车上吃饭,十五年后又见面了。他一点也没有抱怨。他用倒茶来感谢这种品质,这也让李雪莲很难过。人民的好县长,你真是冤枉啊!
然后市长终于和长官闹了十年,所有的官员都做了一批。他们哪里敢推脱?只是李雪莲的要求不能实现,这确实惩罚了她的前夫。那是无视法律。可怜的局长只能向底层的一个大表哥求情,却只能勾引前夫,不能恐吓他,这是一点点法律尊严。
对于这个曾经桀骜不驯的人,他们反复检讨自己的工作方法,把各级官员逼到这个地步,却没有动用权力。他们甚至使用了美人计。不管现实中的官场如何,电影里反正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好官。社会主义法治是我们一致而坚定的信念。
女主李雪莲光着脚,不怕穿鞋。我不在乎我是否不懂法律。我一定是收受贿赂,枉法于他。我把你们都告了,一度想把他们都杀了。突然想起了那些被砍的医生。好像很多病人都是这么强盗逻辑的。这部分我笑不出来,但是想想就觉得很害怕。
秦叔河意外身亡,李雪莲放弃上访,之后十几年无人过问他的生意。连医药费都付不起的李雪莲,在北京繁华的火车站开了一家小饭馆。
原来你一直是个隐形土豪,难怪这么任性。
十五年后,李雪莲改变了发型,变得更漂亮了。她也应该找到新的生活意义。能用心打扮自己的女人一般都不会命不好,小生意也红红火火。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胜利吗?
最后,冯导说,李雪莲因为流产的第二个儿子而如此焦虑,好像要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合理的理由。
我去。我一直以为整部电影里李雪莲都没有孩子!一个母亲从来没有关心过大儿子,然后去了北京五年。她又见到她的大儿子了吗?有吗?他父亲意外去世,你就不管你儿子怎么办?光靠哭是上不了法庭的?
看完这个结局,我定了一个明星,为了那个自始至终被忽略,却不得不在关键时刻带出一个人物的可怜大儿子。
电影一直把李雪莲描写的很可怜很可悲,最后的场景也非常非常好看,但是我从头到尾一点都不觉得李雪莲是个可怜的人,我觉得她是个可恨又可怕的人。看她无理取闹很烦。
那么这部电影到底在说什么呢?原谅我只注意到了一群可怜的官员,还有另一个狡猾又烦人的李雪莲。
所以这个故事是一个讽刺性的请愿?
用圆和正方形来表示?方圆?,郁闷的心情,然后用开阔的视野来表现心情的打开,我觉得可以用演技来表达。可惜坐的太远太远,电影太长。140分钟后,真的很烦。你来给我讲艺术和美,对,对,对。我只劝你不要买后排的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