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早抓小,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对反映党员干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谈话提醒、诫勉、函询、教育,防止小错酿成大错。”今年年初,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中***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所作工作报告, 对加强领导干部教育监督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进一步提高防治腐败工作水平指明了方向。
如何将这一要求落到实处?河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的理解是:“在坚持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同时,注重抓早抓小抓苗头,做到没有问题早防范,有了问题早发现,一般问题早纠正。”
认识是行动的指南。从调整工作理念入手,河南省纪检监察机关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以查代教、信访监督、廉政教育、关爱谈心等工作机制,及时排查化解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切实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真正将中央要求化为反腐倡廉新实践。
树立止损意识,通过查办案件实现对小问题的及时处理
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要工作思路。
近年来,河南严肃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充分体现了严打“老虎”的决心和态度。据统计,2007年1月至2013年7月,全省***查处市厅级干部161人,县处级干部2405人。平均每年查处市厅级干部25人、移送司法机关15人,查处县处级干部373人、移送司法机关43人。
对在查办案件中遇到的一些已经发生的小问题,河南没有简单处理,而是对涉案人员进行严格教育,依纪依法进行挽救。构不成违法的按照党政纪处分,构不成党政纪处分的交由组织处理,如从重要岗位调整到次要岗位,构不成组织处理的诫勉谈话,要求其自我纠正。一大批有可能演变成大问题的“已然”问题得到了及时处理和解决。
在查处大要案的同时,省纪委、监察厅紧紧抓住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开展专项治理。
今年4月份,省纪委、监察厅决定利用9个月的时间,作为配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举措之一,在全省开展基层侵害群众利益信访举报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
据统计,截至9月中旬,全省***受理基层侵害群众利益信访举报案件1981起,已经查结1828起,查实1709起,党政纪处分1773人,其中县处级8人,乡科级244人,村支书、村主任976人,移交司法机关156人,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1772个,在全省引起了积极反响。
省纪委副书记汪中山认为:“有的案件虽小,同样可能蕴含大腐败、产生大影响,如果惩戒不力、放任不管,小案也会积少成多,造成严重后果。同时,抓实抓好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腐败、小问题’,也是顺应群众期待、执纪为民的重要举措。所以,对于‘抓小’的问题、打‘苍蝇’的问题,我们思想上要给予足够重视,措施上要加大力度,把小案件在初始阶段就打掉,不让其演变为大案件、产生大危害,这是‘防微杜渐’的题中之义。”
树立问题意识,通过信访监督把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对群众有反映的党员干部,纪委及时谈话,努力做到问题早发现、早纠正。”这是河南省在信访实践过程中探索出的一项工作方法:信访监督。
他们把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领导干部思想、工作、生活作风方面和廉洁自律方面的一般性问题,以及涉嫌违反党纪政纪规定,但情节轻微、无需立案调查的问题等,作为信访监督的重点内容。
在方式方法上,选择当面谈话、函询、信访情况通报等途径,及时对领导干部进行劝诫提醒,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不任其扩散蔓延。
“信访监督过程绝不是走过场。谈了之后,有的干部满头大汗,这就是效果。”汪中山告诉记者。
今年年初,省纪委信访室收到群众来信,反映某位干部私用公车的问题。经过调查,确认情况属实。但因为该情况属于廉洁自律方面的轻微问题,不列入案件线索,适用信访监督。4月份,省纪委对这位干部进行了信访谈话。
“省纪委领导亲自找我谈话,讲明纪律要求,指出所犯错误,这是对我的关心、教育和爱护,是一次深刻的党纪教育和思想教育,使我在可能走向滑坡的道路上及时止步。”在个人检查中,这位干部写下这样一段话。
通过信访监督抓早抓小,排查纠正了大量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据统计,今年以来,全省***对3797名领导干部实施了信访监督,其中厅局级干部74人、处级干部603人,处级以下干部3120人,排查纠正了信访举报的苗头性问题2303个,使一大批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避免了小事变大、小过成祸,防治腐败的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