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敦煌学者考证中国古代硬笔书法在敦煌的延续时间大致为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编年纪》
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
比丘尼真净、真惠祭薛阇黎文
什么是敦煌硬笔书法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约五万卷北凉至北宋中期各种写印本文献。此前和此后,在莫高窟其他洞窟、佛塔及敦煌地区烽燧、坞堡遗址中也发现数千件西汉到元代的汉文及多种古代少数民族文字的纸帛文书和题壁文字,这就是被称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四大发现之一的“敦煌遗书”。其中,除绝大部分为毛笔写本外,又有一部分硬笔写本。这部分硬笔写本多为纸本,也有少量的绢本;有汉文,又有10多种古代少数民族文字。这些硬笔书写的古文书,就是敦煌古代硬笔写本。
古人将狼毫、鼠须或其他硬纤维制作的毛笔称为硬笔,而把羊毫、鹿毫、兔毫或其他较柔软的纤维制成的毛笔叫做软笔。可见古人所说的硬笔或软笔其实都是指毛笔,与今时所说的硬笔、软笔概念不同。
其实,古人数千年前就已开始并一直不断地使用坚硬之物写画,笔者称之为“古代硬笔”。古代硬笔的制作材料,皆取自竹、木、骨、角、土、石之类的天然材质,敦煌古代硬笔写本就是用这些竹、木、骨、角削磨制作的硬笔书写的。
敦煌硬笔写本的书写年代,从西汉末期到元代,延续涵盖1300多年,是我国古代硬笔书迹的珍贵遗存,证明着硬笔作为中古时代的一种书写工具,以及硬笔书法作为中古时代的一种书体的存在与流行确为不争之实,打破了以往认为“我国硬笔书法起自鸦片战争”的旧说,把我国硬笔书法的历史提前了两千年。不仅如此,它还揭示出从汉代以来我国书法史是由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两大系列组成、两条线索发展的事实,推翻了以往用毛笔书法涵盖全部中国书法史的旧史体系,使我们对中国数千年来的书法发展史有了新的理解,从而对中国书法史得以全面观照、整体把握,意义十分重大。
单尖苇管笔
双瓣合尖竹管笔
红柳木笔
古代的硬笔分类
硬笔写本,顾名思义乃是使用硬笔书写的。而硬笔则是我国最早出现并通过代谢更新,生生不已,唯一称得上“永生永恒”的书写工具。
古代的硬笔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用竹、木、骨、角、石或金属作材料,削磨出锋刃,用其锋刃在陶器、龟甲、兽骨、金石或竹木面体上直接刻画。最初不蘸墨色,只显划迹刻痕,所以可以称为“刻画硬笔”。这类硬笔,依其质地之不同,可以分别称为木笔、竹笔、骨笔、角笔、锥笔、刀笔。—言以蔽之,可以统称为“原始硬笔”。
第二类硬笔用料有所扩展,制法逐渐精细。例如,为了适应字迹呈形之变化,分别制出锐锋、钝锋、平口、斜口等不同形制的硬笔。这类硬笔,按其质地仍可分别称为木笔、竹笔、骨笔、角笔、锥笔,由于制作及用法有较大改进,可以叫做“改良硬笔”。改良硬笔一部分仍可用以刻道划痕以显字迹,但大部分主要是用来蘸色写字。这种蘸色写字的硬笔,有些仍然可以在甲骨、金石、木片之类硬面受体上刻画(如石笔、锥笔),有些又可以在皮革、麻布、绢帛、纸张之类软面受体上蘸色写画(如竹笔、木笔、芦苇笔)。于是,硬笔的适应性能大为提高,硬笔的使用范围随之扩大。这在硬笔发展史上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进步。所蘸颜色,可以是黑色、白色,也可以是朱色、蓝色、绿色、黄色。所用颜料,最初取天然色,如红土、白土、木炭、石墨及植物色汁(如漆树汁液)之类,后渐有人工合成之色,例如漆加石墨制成漆墨,红多黑少合成紫色之类。用硬笔蘸色作出的字,一般只显色迹,不见刻痕。传说“古者无纸笔,用刀削木为笔,及简牍而书之”,所用之笔,就是这类改良硬笔。
在改良硬笔流行时期,刀笔虽然依旧存在,却不用来蘸色书写,故得排除在蘸色硬笔之外。另一方面,苇笔的出现,成了蘸色硬笔家族新的成员。
第三类硬笔,是无需蘸色而自带其色的硬笔。这类硬笔出现的时间很早,应与前述之原始硬笔同时产生。先是取用有色的块、片、条状自然物,如红土块片、白土块片、木炭条块、石墨条块之类。后乃加工制成专门写画之笔,如铅笔、画粉之类。古代铅笔,是将石墨烧煅研粉,酌加水胶,搓条而成。其制作工艺,远不如今世铅笔制作之复杂精细。“画粉”也是很早就已经出现。原始时代用白土块画抹,已是原始的画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