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的幕后制作
心疼人的笑声出来后,收到了很多赞。老厂长被解除了杨延晋的职务,所以他被要求独立指挥这条小街。《小街》的编剧徐银花,当时是厂里的一个青年工人,自学成才。他写了《小街》这本书,吴和我都读过。感觉是本有趣的书,但还是小众作品。杨延晋看完这部剧后想拍,于是徐银花、杨延晋和我一起商量,他们三个一起补充剧本。
我们杜撰了一个词叫“情感电影”,强调电影的整体氛围而不是内容,注重人物的心理情感,加入更多感人的细节。事实上,当时选择和分别饰演余和夏,最初的出发点并不是因为他们在《庐山恋》中作为“银幕情人”的吸引力。余是一个只能靠装男生过日子的女生。我们觉得,张羽在拍过很多部电影之后,应该有资格演假扮男生的心理剧。
郭凯敏被认为是因为他的喜剧因素。他看起来有点“傻”,但他很敏感,也很聪明。杨延晋也坚持要这两个人上场。是他的坚定,最终让观众看到了庐山上不同于浪漫的相对单纯的爱情。夏和余是很有深度和人情味的。
因为是学表演的,他还在片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导演钟。这个人物的设定还是很有开拓性的,比如多条叙事线,以及最后的开场和多重结局。影片中甚至还有摄像机。突破封闭的结构,使屏幕和观众建立了新的接触方式。这种尝试当时在国外也有,但在国内很少见。从1978到1984左右,电影行业非常活跃,《小街》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是“标志性的”。到了80年代的“第五代”,他们拍摄了《黄土地》,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在我看来,《小街》、《夜雨》、《田芸传奇》、《城南旧事》这几部电影对电影的“人性”和人物命运的深度都有很大的贡献。
当时所有工厂都强调“厂长中心制”,工厂绝对信任厂长。可以说导演是整部电影的“艺术监制”,所以那些风格非常独特的导演才能成长和成功。杨延晋对电影非常敏感,对镜头语言有着独特的理解。他经常“灵光一闪”,坚持自己的感觉。他很坚强。“我会这样拍,这就是我在杨延晋想要的电影风格。”当时在片场那些“无理要求”被证明是成功的,所以我觉得太迁就的导演其实可能是牺牲了艺术;是导演坚持己见,坚持己见,却在艺术上有所突破。
《小街》成功后,杨延晋还在T省拍了《午夜歌唱》、《1984》、《1985》等电影,但都没有超过《痛苦的人》和《小街》的笑点高度。所以导演很早就拍出好的作品是“幸运和不幸”的,因为最初的爆发力往往出现在不成熟的时候,所以我见到他还是会对他说:“你的敏感是生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