疤痕文学的影响力评价
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揭露”和能不能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争论的范围越来越广,进而出现了一场关于“褒扬揭露”、“向前看”还是“向后看”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的导火索是广州日报4月5日1979,文艺。本文把揭批林彪、“四人帮”的文艺作品分为三类:一类是描写大胆反抗“四人帮”的英雄,如《在沉默中》;另一个是揭露“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社会问题,另一个是讲述人们在“四人帮”蹂躏下的悲惨经历。说这三类作品都是“向后看”的文艺,不利于激励人们“团结向前,团结搞四化”,所以要“提出文艺向前看的口号,提倡向前看的文艺”,广东文艺界就此展开讨论,很快走出广州,引向全国。文艺界大多数人不同意文章的观点,但也有人认为文章的观点基本正确。类似的争论也发生在上海。同月,《上海文学》第四期发表评论员文章《正名文艺——驳文艺是阶级斗争工具论》。文章指出,“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四人帮”阴谋文艺的理论基础。文艺要真正打破“四人帮”的精神枷锁,迅速改变现状,就必须正名,把“工具论”拨正。文章虽然直接针对“工具论”,但也引起了人们对“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从属于政治”的质疑,因此迅速引起了文艺界的关注。很多文艺理论家和大学文科师生都写过文章来争论。赞成的人有,反对的人也有。最后,由于《歌德与不道德》(以下简称《戈文》)一文的发表,引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风波”。
《戈文》的中心思想是,文艺工作者的任务是“歌德”——歌颂党、国家、社会主义和人民群众,而不是“不道德”——专门揭露“阴暗面”。从这个角度出发,文章把写“伤痕”、揭露社会主义时期生活阴暗面的作品视为“不道德”,对“伤痕文学”进行了批判。而且,由于“文革”和“押韵”的影响,这篇批判显然像一篇“大批判稿”。
这样的基调和观点,在当时批判极左除恶,“伤痕文学”如火如荼,势必引起争议。有一段时间,《河北文艺》编辑部收到了很多关于“戈文”观点的来稿,意见很不一致。因此,编辑部决定根据中宣部关于搞活文学批评的精神,借此机会举行一次明辨是非、提高认识的讨论。本刊第八期选了两篇不同意见的文章:一篇是关于歌颂领袖的,另一篇是关于歌德与道德——与李继安同志商榷。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红旗报》等大报很快发表了一系列驳斥“闻松”的文章。1979 7月16人民日报发表严刚的文章,指出“还是不够”,不是太多。批评有些人“以为中央重申四项基本原则是文艺界反右的信号,就准备拿棍子打人”。7月20日,199,《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对王的《春寒料峭》的批评文章,非常“愤怒”。说“歌”就像春天吹来的“冷风”,是看似正确的“谬误”。“他的语气多霸道啊!”“江青比江青好”和“13年比张春桥”让不同观点的争论有了浓浓的火药味。《红旗》杂志发表的署名文章强调,这些对《诗品》的看法,与粉碎“四人帮”以来中国文艺界的斗争实践和创作现状十分不符,与党的三中全会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背道而驰,因此是片面的、错误的。正如报纸上一些文章指出的,是“春天的一股冷风”。7月31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对“进行了整版讨论,其中包括周岳的文学短评《挡不住春天的脚步》,并转载了王的文章。
但有意义的是,当人们今天重新审视这些“伤痕文学”的作品时,会发现无论当初的论争如何在肯定与否定之间转向,在统一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社会文化体系中,“虽然试图挣脱,但仍不可避免地带有陈旧的历史印记。”过去,无论是在作家的创作主体上,还是在文本的主题话语、叙事模式和人物的形象修辞上,都体现了顽固的历史影响。"从政治美学的形式来看. "伤痕文学”无疑继承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