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的影评。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明天全国上映。此前,导演冯小刚等主创在奥体中心举行了首映式。数千人的首映现场爆发出掌声和笑声。冯小刚确实触动了观众的许多敏感点。
从艺术片被禁的开始,到过渡到拍贺岁片甚至类型片,冯小刚的作品因为深挖现实、关注当代而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他也一直自信自己的电影可以被视为时代回忆录。
然而,毫无疑问,冯小刚一直面临着一个困境。他的作品虽然能赢得观众的赞叹,但更多的是属于流行文化的流行,而不是艺术上的屈从。所以不管小刚有多不满意,他一直被认为是商业成功大于艺术成功的导演。
冯小刚需要一部作品来证明他的商业吸引力和艺术高度并驾齐驱。这在1942年就应该实现了。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尝试。
到了《我不是潘金莲》,冯小刚几乎卸下了之前所有的包袱,抱着出道的心态重新开始。
有人说,冯小刚终于捅破了主人的窗户纸。
但是,子飞宇多年前就说过,冯小刚的名字不应该和大师的冷言冷语放在一起。冯小刚有一个比“人民导演”更亲切、更恰当的头衔。
在《我不是潘金莲》的结尾,当你李瑟娥雪莲苦笑着离开魏凡的果园时,你就会明白我六年前写的下面这段关于冯小刚的评论了。
人民导演冯小刚与大师无关。
微信官方账号:ikaiping。
原文发表在杜南娱乐
刘震云曾在《我把青春献给你》的序言中这样评价冯小刚,“他离成为一个对电影有贡献的伟大导演只有1.7公里”。最近,他在《我把青春献给你》修订版的序言中修改了这句话,认为冯小刚离大师只有一层了,这层足够的纸就要捅破了。
这些年来,我越来越喜欢冯小刚,也越来越尊重刘震云。然而,语言大师刘震云却把大师的帽子献给了冯小刚,或者说他在冯小刚的头顶上滑了一厘米。我还是觉得“大师”这个词只有两个主要用途,一个是游走在官僚富商之间的真假和尚,一个是游走在科研院所和大学之间的真假学者。为什么冯小刚也来凑热闹?
《我不是潘金莲》在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两项大奖。范冰冰激动地拥抱了冯小刚,站在一旁的刘震云也心情不错。
冯小刚自己其实很清楚这一点。多年前,他这样评价陈凯歌,“最适合凯歌待的地方就是象牙塔。每个民族都有两三个爷爷,国家再穷也要养。任务很简单,只有一个。如果要拍,就得拍一部对自己民族有巨大认知价值的史诗,完全不需要考虑娱乐性。”他给葛优的建议是相反的理论。“如果有一天,葛叶有深度,或者有艺术感,走进象牙塔,你能想象观众还会买他的账吗?”他还评价姜文,“他的问题是如何控制自己的才华”。评价完这些老爷爷,他还做了一个总结:哪片树林里的鸟就待在哪片树林里,飞出去玩,来了就得落回去了。
葛优是冯小刚电影中常见的英雄。冯小刚曾经说过,他喜欢葛优的脸,这张脸可以展现中国人的复杂性。当然,冯小刚不是来自象牙塔的森林。根据冯小刚自己的说法,他从来没有住过宫殿,所以他不得不在宫殿外面建了一个厢房,这个厢房逐渐变得越来越大,但也成了一座宫殿。
冯小刚的《翼》是从都市室内剧里搭出来的,《编辑部的故事》是王朔合写的,这让他一举成名。后来他写的电影《大闹天宫》,就带有很浓的冯贺岁片的味道。在当时,这部贺岁片的原型可以称得上是一部都市时尚喜剧。以1998的《甲乙双方》,冯小刚的风格正式奠定了喜剧式贺岁片格局的基础。
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杀人者的故事》、《集结号》和2010唐山大地震,尤其是唐山大地震,是冯为其都市喜剧构建叙事风格的前院,《夜宴》可以说是他不太成功的经典庭院之一。
《唐山大地震》剧照以一个老艺术家的视角看过去。冯小刚看起来不像是一个能另起炉灶的人。他拍的是老一辈影视人看不起的都市喜剧,和国家计划无关。但最佳男演员往往是从跑龙套开始的,然后有一天他成名后,有人指着一部老电影里的一个跑龙套的说,你看,这出戏以前有人跑龙套,早年演过宋冰夷。
《夜宴》剧照冯小刚早年跟着王朔当跑龙套的时候,还是在陈凯歌张艺谋的时代。当年的张、陈,乘着80年代思想解放的东风,从寻根文化开始,到一路狂奔,再到祭出一剂国际票房灵丹妙药,让全国人民为之疯狂。然而,“大师”“大奖”的方式并没有持续很多年——意味着昨日的寻根文化已经走到了尽头。电影行业本来就是以城市文化为基础的,中国人需要看有娱乐常识的电影,不能再根据欧洲文艺片的口味来调整自己的需求。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电影业非常不景气,几乎看不到未来。就在这时,冯小刚的第一部贺岁片《甲乙丙丁》诞生了,打败了成龙的《我是谁》,创造了中国最重要的电影档期之一。
《甲乙双方》经典剧照的提出,充分说明冯小刚对电影的理解是超越他那个时代所有电影人的。什么是电影?首先是电影行业,观众,档期和票房,然后是电影创作。冯电影多年来的高票房证明,电影的价值应该是这样排列的:社会娱乐价值、产业价值和艺术价值。他比所有当代电影人都更愿意关注社会现实和流行思想。
冯的电影与一般的都市时尚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冯的每一部电影都会在故事推进的同时,画出一个现实的背景。比如《大屠杀》讲的是出国,《手机》讲的是婚外情,《天下无贼》讲的是诚信,《唐山大地震》讲的是苦难,都是当时社会问题的焦点。
冯电影在《手机》和《天下无贼》中的语言总是与当下的热点不谋而合。比如《天下无贼》里有一句台词“21世纪最贵的东西是什么?天赋!”这句台词到了《非诚勿扰》变成了“21世纪最贵的东西是什么?和谐!”在冯的所有电影中,最具现实讽喻价值的是《大人物》,它生动地描述了中国突入新经济、新资本时代的狂躁社会现实。“不买最好的,只买最贵的”一时间成为流行语。
电影《大人物》对不同的导演是不一样的。有的导演把电影当成自己的玩具,有的导演把电影当成自己的荣誉,有的导演把电影当成独立的建筑,冯小刚把电影当成社会事件。他不仅仅是在拍戏,更是介入社会的工具。
回到文章开头的话题,如果冯小刚不是大师,那他是什么?我觉得最准确的提法是“人民导演”。冯小刚曾在一次国庆晚宴上吹捧葛优。"今天你不应该坐在这里,而应该坐在人民大会堂。"。《唐山大地震》上映后,这句话真的可以牢牢地握在冯小刚面前:你为什么没有坐过人民大会堂?苦难与理解,还有什么比这更现实?(补充:《我不是潘金莲》,冯小刚应该通过展现一个普通女人的倔强和极致自我,以及对这个社会的理解,坐上人民大会堂。)
与那些假装对票房漠不关心的“大师”相比,冯小刚的第一个优势是他是一个有气质的人,或者说他是一个人。票房高他就兴奋,票房不好他就郁闷。所以他贴近观众,贴近电影。他的电影是从观众中走出来的,所以他走的是上坡,越走越高。不像有些导演多年清高,偶尔为人民服务,显得不伦不类(引用冯语录)。在电影行业面前,那些曾经的精英越来越呈现出下滑的趋势,有的零敲碎打,有的完全脱节。幸运的是,冯小刚提高了中国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平,所以让他们走下坡路吧。
20年大事记
●1997冯小刚和葛优联合带来的《甲方乙方》,首次引入贺岁片的概念。
●2000年执导《叹息》,随即在开罗电影节获得多项大奖。
●2006 54 38+0年,冯小刚重回贺岁片榜首,执导《大人物》,打造了一系列经典台词。
●2003年执导《手机》,与央视名嘴崔永元交恶。
2004年,《天下无贼》上映,让王一举成名。
●2006年执导《夜宴》上映,票房过亿。
●2007年《集结号》上映,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
●2009年贺岁电影《非诚勿扰》创造了票房奇迹,获得3亿票房。华谊兄弟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冯小刚持股2.28%。
●2065 438+00年,《唐山大地震》总票房6.6亿人民币,创中国最高票房纪录,因为影片“骂”了孙。
●2010《非诚勿扰2》成为冯小刚20多年导演生涯中唯一一部有续集的作品。
●2012《一九四二》是冯小刚呕心沥血的作品,准备了十年。
●2065 438+03年,冯小刚回归喜剧,执导《私人订制》,轻松斩获7亿票房。
●2065 438+05年,冯小刚出演关虎导演的《老六》,凭借良好的演技获得金马奖。
●2016《我不是潘金莲》被视为迄今为止冯小刚导演生涯的巅峰之作。
紫飞宇,电影人,知名影评人,曾任新京报副总编辑、时光网总编辑。
打开屏幕,反映画面
终端娱乐观察家
微信id: ikaiping
编辑:醉花尹
联系我们:youfish888@qq.com。
文艺连萌我们终将改变潮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