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铜像》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一座铜像》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座铜像》教案1一、教材与学生分析:
本课选自于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课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铜像看作是独立精神象征的原因。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内容,掌握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真正达到通过学习课文得到学习方法,受到教育。
二、教学要求及目标: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下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边读边写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体会小英雄于廉的机智、勇敢与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明白,一个人面对险情、不依靠他人,自主处理事情,是一种独立精神的表现。一个人需要有独立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需要有独立精神,文章主人公小于廉的行为正是这种独立精神的象征。
三、教学重难点:
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铜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学习小英雄于廉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四、教学策略: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交流。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七、教学流程与分析: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导入新课,播放图片,揭示课题后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从而对教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师在大屏幕中出示些词语(近义词),让学生辨别词语,看那些词语在这篇课文中出现过,来记忆词语,理解词语。
(三)理清层次,自选形式:
在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后,要求学生把课文分成三部分,为了让个性化的表达,提供列小标题、画课文结构图、加标点符号、用一个字等形式由学生自选项一种学习方式,(师利用大屏幕出示)在这环节教学中,教师应从期待某个的答案中走出来,珍视学生在独特的感爱,体验和理解下的独立表达。
(四)自读自悟,深入理解
在深入理解课文时,采用自读自悟开放引导的教学思想,把学生的自读感悟放在第一位,把教师的引导调控放在第二位。
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师出示小黑板(大屏幕)课文后练习题1和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实现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学习第六自然段,指名读(思考有什么新的感受),学生评价同学生读书情况,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
(五)课外引申,加深印象
1、美丽的布鲁塞尔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请你做个小导游,给他们介绍一下铜像的来历。
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欲望,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机会,通过师生间的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如果你作为游客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你会给小于廉带去什么礼物呢?(交流)
(六)总结全文,揭示规律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从内容、感情、学习方法以及表达方法,受到启发、感想等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阅读《注音自读课本》中的《孙中山的故事》。
《一座铜像》教案2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运用已知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通过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逬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的意思。学习并照样子积累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小男孩于连立铜像的原因。
3、 能照样子写词语;能照样子能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4、 知道于连是比利时的小英雄.颂扬小英雄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5、 能介绍一个看到过的雕塑,或者讲一个小英雄的故事。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词的意思,并照样子写词。
2、通过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中心,知道比利时人民塑造雕像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幻灯出示图片。
师:五百多年前,比利时有个小男孩叫于连,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塑造了这一座铜像。
2、出示课题(集体读题)
3、你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这座铜像吗?
4、幻灯出示学习课文相关内容。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听课文录音。
边听边想,文章写了小男孩一件什么事?(学生发言)
2、 学习生字、词语。 出示4个生字,“迸”、“涸”、“政”、“瞻”。 要点:“迸”、“涸”要注意读音。 “瞻”指导书写,并理解其意。 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下列意思。 “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
3、集体读字词。
三、 学习课文,朗读感受。
1、轻声读课文。
思考:
(1) 于连在广场上玩,他当时闻到什么?看到什么?
(2) 情况十分危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3) 他想出了什么办法灭掉了导火线上的火花? 针对上面这3个问题,请你划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 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些语句。
3、 体会小于连勇敢地拯救城市的全过程。(读课文第3节)
4、 出示“又粗又长”词语,试试你的本事,再照样子写几个。 又粗又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学生交流。
6、 出示句子。直到今天,凡是到比利时游览的人,都要去瞻仰这座铜像。 理解句意。练习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7、 有感情朗读,领悟中心。
8、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9、 学习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于连可爱吗?比利时人民为什么要塑造铜像纪念他?
10、 交流体会。
《一座铜像》教案3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9个“铜、塑、侵、药、迸、库、屹、览、瞻”。用自己熟悉的方法理解“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照样子写句子。能照样子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4、通过学习课文,知道于连是比利时的小英雄,学习小英雄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1、理解词语“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并会使用“凡是……都……”。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于连所面临的情况的危急。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师:五百多年前,比利时有个小男孩叫于连,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塑造了这一座铜像。
2、出示课题24、一座铜像
3、集体读题。
4、学生质疑。
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预设答案:一座铜像是谁的像?为什么要给他塑像?)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完成填空。
(1)听录音
(2)完成填空
(3)交流,教师逐一出示答案。
(4)集体读
2、学习生字、词语。
(1)开小火车读生字
注意:“塑”读准平舌音,“迸”、“侵”不要读错。“瞻”是翘舌音。
(2)指导书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下“言”的第一横写在横中线。
(3)理解词语
迸跳:(联系上下文)本文指火星边向外便溅出,便向前跳跃。
干涸(联系上下文):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急中生智(联系课文内容):危急的时候,猛然想出了办法。
瞻仰(查字典):指恭敬地看。瞻:往前或往上看。仰:脸向上。
3、集体读词语。
课后小结
三、巩固
1、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是小于连用他的聪明才智保住了整个城市。
2、复习生字新词。
3、分四组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今天,跟孩子一起学习课文《一座铜像》,很开心也很感动。作为农村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表现真的让我感动和兴奋。
这一课在培养孩子自主提问方面我引导得非常:
当我出示课题《一座铜像》后,我就引导孩子自主提问,孩子们,看到这个题目,从铜像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把你的疑问提出来好吗?孩子们纷纷举手:
为什么会有一座铜像?这是谁的铜像?这座铜像在哪儿?这座铜像是什么样子的?
我就说,孩子们你们真棒,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在孩子阅读课文以后,我进行了朗读指导。
朗读第一段后,我引导孩子提问:在比利时是写的铜像的什么?该怎样提问?孩子提问:铜像的位置在哪儿?“小男孩卷卷的头发”等内容是写的小男孩的什么?孩子提问:小男孩的样子怎样?读完“这就是比利时小英雄于连的塑像”后,我问看见“小英雄于连”你有什么疑问?孩子提问“为什么称他是小英雄?
当我在黑板上出示于连的名字,我向引导孩子提问:于连发现了什么问题?生自读解决问题,指名回答,师板书:燃烧的导火索,板书后,我引导孩子提问,如果于连是你,当你发现导火索燃烧时,你们心里有哪些问题呢?孩子纷纷提出: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问题环环相扣,精彩不断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