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焦土》——纪实文学的是与非
《焦土》是由纳粹德国希特勒的高级翻译保罗翻译的。施密特(保罗?《卡雷尔》(Karel),写于1967年,讲述了从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苏德战争到6月22日苏联发动巴拉格-德军攻势的三年苏德战争过程。卡雷尔在宏观全局战争下插入普通士兵和下级军官的视角,使书中人物跃然纸上,使整本书形象良好,战斗过程酣畅淋漓,仿佛身临其境。
早期的西方人对苏德战争知之甚少,基本上只有少量的材料,而这本书描述的细节令人惊叹。总的来说,42-43年的战局基本是围绕南线展开的,关于中线和北线的事情很多,比如第一次列热夫攻势,达卢吉战役,65438年的星火行动+43年的十月等等。,这本书里的材料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这本书的一大优点是基本涵盖了东线的重要战役,没有重大事实错误,可读性很强,文学性在二战历史上是一流的。对于德军的失利和失误,基本上也可以大方承认。许多人的一大误解是莫斯科战役的意义停留在德军攻势的失败上,他们对苏军反击造成的重大损失没有足够的认识。1941年的白俄罗斯战役、蒂赫温战役、罗斯托夫战役、1942年的霍尔姆战役、铁木辛哥对哈尔科夫的猪袭、曼施坦因在乌克兰的失利,这些都是对战局有着深远影响却容易被普通军迷忽略的点。这本书包括他们。可以说,普通军迷读完这本书,可以理清苏德战争的整体脉络,摆脱对苏德战争“三大战役”层面的认识。
至于缺点,除了史料上的缺陷和德国透视书的通病(T34像蝗虫,苏联步兵像蚂蚁)之外,这本书严重夸大了苏联情报网“红色乐团”的作用。从迄今为止的解密资料来看,没有证据证明苏联的“间谍网”发挥了多大作用。《卫国战争》还提到,当时德国被占领的地区超过了广播的覆盖范围,因此许多情报人员在战争期间与莫斯科失去了联系。事实上,在现代战争中,间谍获取的人工智能是一种信噪比很低的东西。除非你是郭汝槐这种级别的间谍,否则很难真正影响决策。
这本书是纳粹写的,采用了德国的视角,所以当你读它时,你可能会被德国官兵的勇敢和冒生命危险所感动。如果你不去想它,不去仔细阅读它,你很可能会成为那种人人都说的德国大棒(“德国从未被打败过!”)“苏联人多啊!”)。
当然,平心而论,这本书并不是不承认德国人的失败,而是使用了一些技巧让失败看起来不那么悲惨。典型代表是《焦土》中的切尔卡瑟战役。诚然,苏军没有取得他们预期的结果,但德军在成功突围后并没有退缩。
此外,考虑到这本书的写作时间,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许多德国官兵在同一时期出版了回忆录,这对研究战争史的人有很大帮助,也符合西方阵营统一战线的需要,即洗白国防力量和对抗苏联。至于洗白洗黑的手法,这本书很有代表性。
对于推荐人群,我推荐有一定历史背景的年轻人。因为没有这些知识贸然阅读可能会被作者的立场带偏,成为上面提到的那种德国大棒。还有,虽然你在阅读时会遇到一整篇纪实语言的文章,但请用纪实文学的思路去阅读。毕竟这是一篇真正的文学实用文。打个比喻,你在读《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志》。
最后,我引用牛顿同志的评价作为最后的结论:卡雷尔的著作虽然被东方爱好者和战争游戏玩家广泛阅读,但总是被学术界忽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作者笔名背后隐藏的个人素质太差之外,还有三点:第一,作者毫不掩饰的亲德倾向。当摩托化步兵师于16年抵达阿斯特拉罕(标志着第三帝国扩张的顶峰)时,卡雷尔写道:“我的心中充满了对这些帝国子孙的骄傲”;此外,卡雷尔生动的新闻风格虽然让读者屏息以待,但却让历史学家低估了这本书的价值;最后,最糟糕的问题:所有卡雷尔的作品都缺少脚注。然而,最近对卡雷尔的书的评价变得更好了。大卫·格兰克在他的文章《美国视角》中提到,卡雷尔的著作“收集了大量前线官兵的记录”,“包含了越来越多的苏联信息”。事实上,卡雷尔的著作参考了20世纪60年代初许多苏联军事杂志上几乎所有可查阅的苏联书籍和文章。当然,在卡雷尔写作的时代,没有西方历史学家能够接触到苏联的档案。此外,当我研究这本书时,我发现卡雷尔对他的参考资料要求极其严格。作为一名作者,卡雷尔试图在他的战争叙事中加入生活和戏剧的元素,但他的参考材料是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