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要求学校开展性教育有何目的?

6月1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并发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文件要求,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性教育,使学生了解生理健康知识,提高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这是教育部在围绕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权利和人格尊严等多方面,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学校环境所做出的重要努力。

也有许多网友表达了支持以及其他观点,开展性教育是必然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

性教育的具体方法:

1、家长示范性别认同法:由父(母)对同性别孩子进行言语、穿着、生活习惯、行为举止等方面的示范教育。

2、伙伴模仿法:让小孩与同龄的同性和异性广泛接触,家长、教师可通过观察孩子对其他(她)伙伴的态度与交友言行、穿着模仿,指导其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

3、故事暗示法:家长、教师都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故事中主人翁的性别角色行为模式向受教育者进行暗示。

4、生物模型讲解法:教师和家长可利用植物、动物或模型,深入浅出形象地讲解生物性的行为和生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