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超音速战斗机有什么意义

现代高超音速战斗机有什么意义

这款轰炸机在大家的印象中往往是二战期间最大的轰炸机,或者是首次投掷出原子弹的轰炸机,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是二战期间飞得最高的轰炸机。

B-29可以在12500米的高空以565公里的速度飞行,这才是B-29真正的杀手锏。在二战期间,轴心国的战斗机通常都难以飞到这个高度上,同时即便是飞的到这个高度,其实速度也很难追击轰炸机,难以对B-29构成实质威胁。

以日本在二战末期投入使用的四式战斗机来说,他的升限是12000米,而且在这个高度上还必须是轻负荷的状态下。什么是四式样的轻负荷状态呢?半油、仅仅带20发20mm炮弹150发12.7mm机枪弹。这些武器对于一架飞在头顶上500米以外的轰炸机进行攻击也就只能跳跃式打击了。这也就是飞行高度带来的质变了。

再有就是SR-71和Mig-25,这些都是可以飞在3倍音速的军机。

有一些Mig-25也和SR-71一样执行高速高空侦察任务。例如上面这架,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驾驶舱下面的照相机开口。

速度成了这些战机的制胜法宝。在当年,即便是开火也未必可以打击得到这些战机。

再有一个例子就是F-117,为了达到极致的隐身性能,不惜毁掉气动外形,虽然是一架以F开头的“战斗机”,但从服役到退役并没有做过任何一架战斗机该干的事情,仅仅是依靠弹仓内的激光制导炸弹去轰炸地面目标。简单的说就是这架战斗机机动性不行,难以尽一架战斗机的本分。

不过,为了追求隐身效果也好,为了追求高空或者高速飞行也罢,大部分军机都是采用缩减其他方面性能的方式对自身特定性能进行优化。原因也很简单——并没有任何军用装备是跨时代的产物,都需要在当年可以达到的科技基础上进行取舍。

于是,很多突出特殊特性的飞机往往会存在一些短板。于是在二代机和三代机喊了很久高空高速之后就又回到了“均衡设计”这一理念上。

例如F-22,你可以看到它无论是隐身效果、机动性、飞行速度、升限其实都没有达到世界第一的水平,仅仅是在综合性能上做出了最大化。原因也很简单——在现代导弹技术的威胁下,从越战至今战斗机其实都在吃瘪,尤其是最近的30年,战斗机本身的设计就已经开始摆烂了,没什么进取精神了。

导弹的威胁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则是涡轮风扇发动机的性能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被压榨到了极限。

不过,随着现在新型发动机的出现,高超音速战斗机会随着新的动力元件的升级而孕育而生的。

新的动力带来的速度提升归根结底也是一个“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如果战斗机的飞行速度可以达到马赫6以上,那么对方导弹就已经是形同虚设的装备了。

目前,大多数现代导弹的最高速度在马赫2到马赫5之间,这已经相当迅速了。然而,超过马赫6的飞行速度将使战斗机进入高超音速范畴,这对导弹的追踪和拦截就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所以说,高超音速战斗机的发展还是有相当的必要性的。不仅仅导弹很难命中战斗,而且常规的导弹即便是能有开火条件也会因为战斗机的高速所带来的射击窗口极具缩小而导致对方飞行员丧失掉开火机会。同理,所谓的导弹不可逃逸区也会因为战斗机速度的提升而大幅度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