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与可为
孟子曾经说过,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为有为也。先贤一句话,道出了有为和可为的区别。
如果一个人只做可为之事,那么他永远也不会到一个比较高的境界,取得一个比较大的成就。
想要成为有为之人,就得做有为之事。“虽千万人,吾往矣。”这种勇气、魄力和心胸眼界,才是我们新时代少年郎应有的气象。
有为和可为,也可不精确地简单归纳为舒适圈内和舒适圈外。
人心的惰性,总是更愿意去完成一些自己已经掌握的、轻松的事情。这样可以轻松的获得自我满足感,以及他人的赞扬和肯定。
但是真正的进益一定在你觉得艰难焦躁自我怀疑的时候。
毕竟只有上坡路才因为要对抗地心引力而难走。
打破舒适圈,拥抱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挑战,勇于面对失败的可能性,才能得到更多的人生机会,更丰饶的生命体验,和更强悍的内心力量。
当然,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舒适圈里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专精一件事,做到内心纤毫俱明,把手里的这一件事做到极致,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哇?
社会 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这座精密复杂的仪器运行需要每一颗螺丝钉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有些人可以面对风险并且乐于面对风险。但有些人天生情绪纤弱敏感,只能在安定的环境下才能安心,并且取得成就。一个好的时代应该能容许多元化的存在,想内卷的去冲锋陷阵,想躺平地去枸杞 养生 。
人生在世,有为之人固然能引领时代的方向,但更多的人,做到可为,便已可以说不负此生了。
而且风险虽然与机遇并存,但也和失败伴生。
你只看到挑战成功后的光辉耀眼,可曾看到失败者的痛苦眼泪呢?
若是失败,可能进退维谷,连曾经拥有的安稳生活都一并失去。
勇于革新和变法的也许走向新生,也许更快地走向衰败。
对此,我是这样想的。
舒适圈里的专精,如果是在重复的无脑劳动,就谈不上专精。而且不具有任何抗风险能力。
也许一旦有风吹草动,你最想得到的安稳,也许是你最无法企及的东西。
如果是真的在“专精”,不停地在思考,在进步,在创新,那也就说不上你在舒适圈里躺平。其实你将自己可为之事打磨追求到极致的时候,也就是在行有为之事了。
投入与回报总是成正比的。我想真正愿意去拥抱风险,行有为之事的人,对于失去的可能性应当有所预期。
即使并不会失去现有的一切,仅仅是失败的痛苦感受,应该也有能力承受。如果只能接受成功,那其实可为之事也未必可行。在被风险打倒前,已经被自己恐惧的心魔击败了。
至于不同人的多元化并存。那确实有为和可为,都是人生的选项。
只要你不是“无为”。
选择有为还是可为,关键在于想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处于什么样的人生阶段。
如果一个人追求一个安稳的人生,追求可为,没有问题,只要你能确实在可为中付出努力,哪怕是为了保障自己相对安稳的努力。
如果一个人想看看世界的边界,个人的极限,那他必然会追求有为。
人们没有必要强调一种人生态度的正确性而鄙薄另一种人生态度。
这是另一种傲慢和浅薄。
理想的 社会 本就该有人研究火箭发射,有人开着公交车在城市里穿行,也许永远都开不到F1方程式的炫酷,但城市大街小巷了然于胸,热爱自己的工作,这一生行此可为之事,断断算不上辜负。
但对于我们这群少年人来说,还应尽力在学业上追逐有为。
因为未来可期,而我们尚未定型,尽量地争取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选择权,是青春赋予我们的特性。
我们这代人不能忘记,我党带领人民,曾在何等不可为的环境下砥砺前行。
那星星之火光耀四方,万里长征先烈们心中日月可将雪山滚烫。
终在这伤痕累累的一方后土上,为我后人立纪开章,才有了今天的盛世模样。
我们当继承先烈遗志,向各行各业有为的领军灵魂人物看齐,胸怀袁隆平,吴孟超等爷爷的梦想,追 科技 之星,追道德之星。
广阔天地,我们大有可为。当行可为之事,更行有为之事。
少年强则国强,希望在我们身上!
——毕业多年后仿写今年高考作文。
为啥我们成人每年都热衷讨论高考作文题?
废话嘛,高考其他题你还看得懂?你还会做?
对多数人来讲,高考就是人生知识储备巅峰,过后就每况愈下了啊。[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