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圆明园》述评
只有大片才舍得花钱,小的只能自给自足。然而有意思的是,所有的国产大片,那些被政府主流媒体称赞的“主旋律”电影,始终无法跳出自娱自乐的戏码。反倒是以中国第五代导演为代表的一系列低成本电影,在世界电影界频频崭露头角,在各大电影节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颇有墙内香,折射出中国电影的未来。
这反映了当代中国电影的奇怪现象。原因在于,虽然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30年,但政府在文化上仍然没有放开手脚。就电影而言,很多题材是导演拍不出来摸不着的,限制太多是主要因素。以国家广电总局为例,这个被戏称为中国电影产业“守门人”的蓝天人,不仅反对外国势力的入侵,还不遗余力地对国产电影的发展进行极大的限制。为了让国产电影蓬勃发展,洪妙正在蓬勃发展。越是这样,国产电影大众和小众的划分会越来越清晰,很像中国的城乡差别,只不过城市已经发展国际化了,比如北京上海,而大众电影和大片还在自娱自乐,很难走出去。反而是少数民族电影像乡村一样有草根意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如何走出国门拍大片,是中国电影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从政策上看,有官方的办法可以考虑。一个国家的开放是需要时间的,尤其是在文化领域。开放度越大,耗时越长。这个我们暂且不讨论,但就电影本身而言,是否有向海外市场发展的野心才是关键。
在2000年以来为数不多的走出国门的本土大片中,大部分还是致力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更直白一点,武侠或者武侠。这些在国人眼中早已用尽惊喜的题材,在海外市场却备受青睐。但是,任何没有创新的延续,势必会让市场日益饱和。所以《英雄》惊艳,《十面埋伏》惊艳,《满城尽带黄金甲》不够好,尤其是在中国导演讲故事能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单纯的视觉震撼不足以打动审美疲劳的观众。所以这两年,当武侠片因为不够打动海外市场而被抛弃的时候,国产大片开始进入一个越来越强大的自娱自乐的圈子。
如果主题大片,比如《建国大业》,受限于它的主题,再大的投入,再优秀的制作,都不适合走出去,那么纪录片绝对是一个主导主题。虽然在操作上,纪录片不如一般商业片受欢迎,但忠于事实、对剧情几乎没有要求的“劣势”,在国内导演普遍叙事能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却成了国产大片的优势。
比如圆明园这样的模式,不刻意迎合好莱坞在海外市场惯用的“大爱”“英雄主义”主题,不靠武侠取胜,忠于历史,取得了一大半的成功。“还原”二字为曾为《指环王》等多部视觉大片效力的后期制作团队增加了名副其实的筹码。
但作为这样题材的纪录片,只要有钱花,真实还原的场景会更加虚幻真实。真正难能可贵的是,整个电影团队把握住了纪录片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这也是这样一部纪录片走向海外的关键。
影片按照岁月的流动,以两个外国人的视角讲述圆明园的崛起,以外国人的视角讲述自己的故事。很讨喜,既避免了强烈的主题,又避免了极端的民族感情,避免了很多纪录片的禁忌。同时自然具有国际视野,自然展现中外文化的差异,甚至以此为切入点,加入一些搞笑的桥段,严谨而不脱离。虽然个人历史知识有限,但可以看出全片对史实的把握非常严格,但影片刻意雕琢的东西,都在画面中辅以历史佐证。毕竟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很多证据我们知之甚少,但影片在这方面的衡量至少看起来是公平可信的。
这部电影的另一个有价值的特点在于它的构思。想必很多人在去看电影之前都会把圆明园定位为一部记录历史的耻辱片,有着强烈的国耻感和责任感。其实圆明园的黑暗基调刻画大清帝国的衰落只有1/3,圆明园的灾难和最终毁灭的篇幅也只有1/3。如果说圆明园是一个由各种珍宝堆砌而成的梦,那么圆明园就是尽可能还原整个梦的过程。这种梦境大多极其夸张华丽,让人觉得美好而珍惜。微妙的伏笔成为另一个导火索。随着美丽的褪去,最尴尬的梦还是来了,还是以外国人的日记为出发点,以外国人的视角陈述事实。这样就不乏日记作者对人性善恶的自我追问和思考,这也是圆明园回归纪录片人性的一种体现。影片最后只是在圆明园做了几个历史与现代的关联,没有过多刻意渲染。经过90分钟的旅行,各种想法不需要影片任何结论性的引导和解释,观众自有决断,这是圆明园值得称道的特点。也是一部纪录片应该有的原则和氛围。圆明园做到了。任何一个有正常审美观念的人都不希望看到美好的东西被破坏。影片4: 1的节奏设定比1: 4更发人深省,更有同理心。比起建国大业,它口口声声喊着“中国党万岁”。但加强剧情对比,淡化情感倾向,注重人的心理的节奏和导向,更出彩,所以更适合走上国际舞台,发挥纪录片的优势。
如果说电影内的《圆明园》是一部纪录片应该秉持的好福气,那么,电影外,作为中国的纪录片,《圆明园》在商业运作模式上更具创新性和开拓性。当然,这种“发展”还是由于有“大历史、大背景”这样的大主题作为前提来调动观众的兴趣。在电影之外,这也是一个成功的营销范例,打破了人们对纪录片总是如火如荼的印象。其实并不意味着自降身份,只是更容易推广,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发挥纪录片应有的作用。这也充分说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可以是纯粹的,没有任何商业利益,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是艺术毁灭的加速,诚然,很多噱头多于艺术的本质,收获了很多商业利益,但真金不怕火炼,真正有实质内容的艺术不仅需要,而且应该更积极地用商业的形式包装,在口碑商业中取得了双重成功。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尽管该片在众多国产影片中率先进军国际市场,成为2006年票房的一匹黑马,但在海外市场仍未能取得好成绩。排除国际政治障碍,作为一部纪录片题材,要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还有很多困难。从全世界的观众层面来说,缺乏对纪录片的习惯和需求,也缺乏一部真正开创性的“商业”成功纪录片作为口号。在纪录片领域,纪录片和商业还是有很大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