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二五”综合交通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坚持运输通道和枢纽建设并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输管理服务并重,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升运输服务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按照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和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十二五”时期,综合交通发展要坚持和遵循以下原则:
——转变方式,适度超前。由各种运输方式独立发展向综合协调发展转变,由依赖要素投入发展向要素投入、科技进步、体制机制创新并举发展转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总体部署,在满足现阶段客货运输需求的基础上,使运输供给能力适度超前,基本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城市群发展、资源分布与产业布局、应对自然灾害等要求相适应,合理布局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和交通枢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主、次级枢纽和重要节点城市之间,枢纽内部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顺畅连接、高效运行。
——优化结构,一体服务。因地制宜,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在区域和城市的协调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交通运输资源,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运力匹配和有效衔接,发展一体化运输服务,实现交通运输的便捷换乘、安全高效。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统筹城乡交通运输协调发展,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服务均等化。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安全性、抗灾能力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水平,提供安全可靠的运输服务。大力发展公***交通,提升综合交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缓解交通拥堵,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交通出行需要。
——尊重自然,节能环保。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在加快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同时,把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末,基本贯通国家《中长期综合交通网规划》“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四川段部分,加快融入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综合交通网络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畅通周边省市,通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等经济区的快捷运输通道,建成覆盖全省主要城市的快速交通网络,主、次枢纽及重要节点城市枢纽功能明显增强,衔接顺畅、转换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作用开始显现,提供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运输服务,基本建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东南亚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铁路。力争新增铁路新线2500公里,其中快速铁路2200公里,进出川铁路4条,通车总里程达到6000公里,形成11条进出川铁路大通道。实现成都至重庆1小时左右通达,至西安、兰州、贵阳等周边省会城市4小时左右通达,至环渤海、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8小时左右通达。
公路。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700公里,进出川高速公路11条,通车总里程达到6350公里,形成18条进出川高速公路大通道,基本实现高速公路网络化。累计建设干线公路14162公里,其中建成二级及以上公路8300公里,干线公路等级水平显著提高,新改建农村公路9.3万公里,农村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科学化管养体系基本建立。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货运站场建设全面展开,基本形成以国家枢纽为龙头,次级枢纽为支撑,县乡站场为节点的道路运输站场体系。
水路。新增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316公里,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达到544公里,新增集装箱吞吐能力150万标箱,集装箱总吞吐能力超过250万标箱。“四江六港”水运基础设施基本建成,进出川水运主通道通过能力和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全面提升。
民航。新增支线机场3个,国际航线22条以上,开工建设成都新机场,基本形成以成都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和西部地区门户枢纽为中心,干支结合的民用机场布局网络体系和较为完善的省际、国内干线和国际客货运航线网络。
管道。新增石油管道1939公里,天然气管道2660公里,形成较为完善的石油天然气管道网络,全省油气供应保障能力大幅增强。
地铁。新增城市地铁90公里,建成成都市区地铁线网主骨架,形成立体化城市公***交通体系,城市居民出行质量大为改善。
邮政。补建空白乡镇邮政局所1149个,基本实现全省乡镇邮政局所全覆盖,邮政普遍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