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

什么是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是由医生毕阙博士提出的,他发现病人即使获得的是无效治疗,但由于相信或预期治疗有效,也能让病人的症状得到缓解。安慰剂效应也被称为非特定效应,或者是被试期待效应。

比如2014年kaptchuk在一篇关于治疗偏头痛的研究中也证实了这一效应的存在,在实验中他一***设置了三个组,一组服用真药,二组服用安慰剂,三组什么也没吃。

结果显示安慰剂组有50%的患者报告头痛缓解了。

研究人员推断,仅仅是吃药这一个动作就是有治疗效果的。因为对于很多病人来说,吃药和治愈是紧密相关的,哪怕他们吃的不是真药,他们也会感觉好很多。

kaptchuk认为,安慰剂效应是药物、思维图示以及外部变好环境***同作用,发生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那么安慰剂效应都不会起作用。

比如同样的安慰剂,那么相信他的人可能真的会感觉好很多,反之那些不相信他有药效的人会感觉见效很慢,甚至病情还恶化了,那么这种情况叫做反安慰剂效应。

关于安慰剂效应的相关研究

比如说在一项研究里,研究者要求骑车人训练到自己的极限,精疲力尽为止。结果发现如果将计时器调慢,他们往往能够坚持更长的时间。那么调慢时间给了训练的人一种错觉,不知不觉就突破了自我的极限。

比如在另外一项有关创造力的实验中,实验组的人在纹了一种据说可以提高创造力的气味之后,在后续的创造力测验中显著比对照主表现更好。但其实对照主闻的是相同的气体,只是没有人告诉他们这种气体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我们可以明确的是,人们的信念和心理因素会对人们产生直接而显著的影响,那么和安慰剂效应相关的还有两个重要的概念。

第一,积极情绪已经被证明了可以有效地去改善我们的身心健康。

第二、自我实现预言。它是20世纪由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的,简单来说,人的行为会受到自我预期的影响,继而成为现实。

自我实现预言给我们一个非常具体的提示,就是要特别小心自己的口头禅。如果你常常对自己说我真笨,我是个废物,我没有用,我性格不好,我不受欢迎,那么他们可能就会像自我实现预言一样慢慢地成为现实。所以再次地提醒大家,平时一定要注意给自己注入积极的信念,关于信念的力量。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引人深思的实验。1979年,心理学家艾伦·兰格和他的学生将一座旧的修道院精心改装成了20年前的模样。他们邀请了一群75到85岁的老人,让他们住进这座修道院过一周20年前的生活。

艾伦想知道,如果像穿越一样把这些老人送回他们曾经更年轻、更健康的时代,这会给他们带来哪些改变?为了让老人们有真实的沉浸式体验,艾伦·兰格和她的学生还会每天和老人们谈论时事。

比如那个年代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或者是小马队赢得了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的冠军赛,他们还会谈论当前的书籍,比如金手指出埃及记,甚至还会在黑白电视机上面去看玛丽莲·梦露出演的电影,以及在收音机前听纳金高的音乐。

老人们在20年前生活了一周后,艾伦·兰格发现这些老人们的记忆、视力、听力甚至体力都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