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记者【刘广铭:40岁入行的摄影记者】

新闻摄影很多时候是个力气活儿,所以摄影记者以年轻人居多,竞争也比较激烈。现在有的摄影记者,不到40岁就跑不动了,但刘广铭却是在40多岁,才转行成为摄影记者的。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1955年9月,刘广铭出生于桂林的一个工人家庭,1973年中学毕业后到农村插队,两年后成了一名工人。凭着自己努力,刘广铭学徒3年便入党提干,当上了厂团委书记。1981年,厂里又送他进桂林市委党校脱产学习一年,毕业后回厂做宣传工作。1985年,刘广铭参加了桂林市的摄影培训班,初步掌握了暗房冲洗放大照片的基本功。

 能走进新华社大门,成为一名摄影记者,刘广铭说他永远不会忘记一个人。?1988年的时候,我在桂林市医药管理局做宣传工作,局里凡涉及到普法和法制宣传的图片,我都送到广西法制报桂林记者站,接待我的是当时的站长鲁炜。一来二往,我就跟鲁炜熟了,常在一起聊天、聊摄影。1990年鲁炜进了新华社,我们仍然保持着联系。我觉得,可能是我这个人比较认真,对报道任务一丝不苟,让鲁炜对我印象更加深刻。有一次,他问我愿不愿意到新华社工作。当时正遇11 ? 24空难,桂林苦于没有摄影记者,没能够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拍空难照片,没能拍到更多精彩和有冲击力的画面。我说,到新华社当然是我的梦想,只要你们要,我肯定愿意去!鲁炜说,那你就来吧,到(桂林)支社搞摄影。?

 1993年,刘广铭曾在北京,就如何做好桂林的摄影报道,向当时的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林川讨教。林川告诉他,可以围绕桂林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名城开展摄影报道,并列举了很多可拍的图片的例子。

 1994年4月,刘广铭调进新华社桂林支社,做行政和营销工作。虽然他心里急切想做好一个专业摄影记者,但是,他面对的不利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他已经年近40岁。当时新华社人事局有明文规定,新进摄影记者要有大专以上学历,有突出的摄影作品,年龄不能超过35岁。这些条件都具备了,也需要经总社摄影部同意。

 记得当时广西分社报来刘广铭的材料,征求摄影部的意见。我是分社管理部门的,心里倾向于不同意。如果他刚来就跑不动了,会使个人的事业发展和分社的摄影工作都显得很被动。但是,等见到他本人,我看他敦厚老实,是个认真的人,就建议分社试用一段再做决定。

 刘广铭说:?这时候,鲁炜鼓励我,要做新华社摄影记者,只有坚持不断地为新华社发稿,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我在负责支社信息部、办公室工作的同时,也努力发掘桂林的新闻资源,坚持文字、图片一起报道。?

 1998年7月,美国总统克林顿携夫人希拉里访问桂林,新华社负责中央新闻的资深摄影记者兰红光和王岩负责拍摄报道,刘广铭认识了他们,也有了一次实地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刘广铭负责拍摄希拉里,全程关注,不敢懈怠片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拍到了希拉里母女在七星岩前交谈的画面,成为一幅独家照片。

 1999年3月,新华社广西分社通知刘广铭到摄影组工作。当时的分社社长鲁炜当着分社党组成员的面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搞得好,就留下;搞不好,就**。?当时的情景,刘广铭还历历在目。那时广西分社摄影组,陈瑞华任组长,还有熊春雷和陈天湖,他们都是分社报道的中坚力量。他凭着对新华社摄影记者的向往和对新闻摄影的执着追求,卯足了劲儿拍片发稿。当时,按照总社给西部边远省份地区下的工作定额,广西分社摄影记者的任务是一年拍出发稿照片56底,刘广铭不到一年就完成了130多底。

 经过一年的工作实践,刘广铭通过了摄影部的考察,留在广西分社成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那年他44岁,是新华社新进摄影记者中年纪最大的一个。

 采访科考探险,自己也上了新闻

 广西乐业县的天坑群是一个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喀斯特溶洞群,当地人把它们叫做?大石围?。它形成于6500万年前,形如一个个巨大漏斗,隐藏在群山峻岭之中。经考察,科学家们已经认定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

 2001年4月,一支由中外探险家、岩溶地质专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组成的科学考察队准备对乐业天坑群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刘广铭接受任务,随科考队进行了历时半个月的采访报道。

 在随着科考队对黄洞天坑进行跟踪采访时,刘广铭背着摄影器材穿过浓密的树林,脚下是厚厚的腐殖土,扑面而来的是林中特有的飞虫。很快,大家都大汗淋漓,只见黄洞一个巨大的坑洞,雄伟的峭壁森然直立,围成坑洞的四壁,远远望去,好像大山对着天空张开了嘴巴。

 下坑点在半山腰。在一个下坡处,刘广铭脚下踩滑,瞬间翻了个筋斗,直接往山下跌落。就在大家惊呼的一瞬间,所幸他伸手抓住了一棵小树,才没有掉进100多米深的天坑。这一惊险场面,正好被中央4台的记者全部拍下。据说分社总编室有人看到新闻后,特意电话嘱咐刘广铭注意安全。

 半个月里,科考队考察了大石围天坑的东峰、大曹天坑、黄洞天坑、莲花洞、大陀天坑等天坑群,刘广铭随队拍摄了数十个胶卷的图片资料,《乐业天坑迎来科考的春天》、《探访乐业天坑》等多组新闻图片,向世界揭开乐业天坑群神秘的面纱。

 由于刘广铭此次摄影报道任务完成得出色,2002年?九国专家乐业天坑科考?项目继续邀请他参加报道。他与科考专家,特别是当地的天坑探险组织?飞猫队?的队员们建立了友谊,至今还保持着联系。

 一篇内参,200名村民搬进新居

 几年前,刘广铭回访广西凤山县砦牙乡那湾屯,村民们激动地簇拥上来向他报喜:我们已经搬进新居了!正是刘广铭的现场采访,通过新华社内参反映真实情况,使拉湾屯近200名村民撤离危房,搬进新居。

 那湾、那色两屯地处坡色山脚下,村民在此居住已有40多年。2000年6月,坡色山半山腰一处约150立方米的危岩突然滑落,两块巨石砸在距离民房20米处,幸未造成人员伤亡。那湾屯村民事后上山勘查,发现距离危岩滑落处50米还有一字排开的4块约1万立方米的危岩。每遇狂风暴雨,那湾、那色两屯的近两百名村民都得紧急疏散。4块悬在头上的巨大危石,严重威胁着两屯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