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张嘎》14年,嘎子当爸英子逆袭成女神,你如何评价当初的这部戏?
这部剧谈不上多好,但是因为立足儿童,这样形式的剧还是很有意义的。
先聊剧情。
样板戏的配乐,刘兰芳的背景音,一部由艺术夸张手法强行塑造出来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剧作《小兵张嘎》,把观众带回到了那个似火红尘的动荡年代。
仅仅就情感线而言,这里就有一个不可回避的缺点,通篇在用超级英雄、救世主的人物姿态投射到现实主义的战争题材中,为了突出正派主角的光环,而选择将队友弱化,将敌方弱化的方式,这显然不够有说服力。
这有当时那个特殊时代的原因,也有题材本身的限制问题,这本无可厚非。但在电视剧版的改编中,不仅没有通过情节的扩充来规避这个缺点,反而将这一问题的缺口扩大。嘎子的战争戏一路顺风顺水,进出鬼子司令部犹如探囊取物,并没有一个摧毁式的失败来把角色打到谷底,再看他一步一步东山再起的设计,反而强化了这种艺术夸张。
这也是为什么《亮剑》受欢迎的原因,虽然从人物塑造上和《小兵张嘎》一样,都是超级英雄的个人主义,主角无所不能,攻无不克,但“李云龙”是有明显性格缺点的,尤其在新婚夜遭山本大队偷袭,团部只剩8人生还的设计,就是在把角色摔到尘埃里,制造个人情绪线的落差感,而且这样的编排,既丰富了人物个性,也让角色更加真实接地气。
可是在《小兵张嘎》中,我们从未看到这样的落差,嘎子即使出现危机,也只是浅尝辄止,马上能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迅速回归人物线正轨,主角继续开挂彪悍前行,一路火花带闪电。所以仅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兵张嘎》和那些手撕鬼子的雷剧是如出一辙的。
但如果没有考虑一部剧的创作背景就对其下定论,不免有些太过草率。
首先,原著诞生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当时国家大局初定,百废待兴,战争的炮火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在这种特殊时局的影响下,出现了一大批具有红色教育意义的文化影视作品,《小兵张嘎》正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在那个精神食粮匮乏的年代,影视作品本就寥寥无几,如果只拿今天的艺术标准去分析当时的作品,不仅不够公平公正,反而会低估了电影在当时创造的文化价值。这部儿童向的著作,主意是在培养青少年的爱国热情的同时,艺术性弱化战争的残酷性,以此来树立青少年的家国意识和民族精神。反过来想,如果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媒体只播放血淋淋的战争纪实片,还有几个孩子敢把参军作为人生理想?
以叙事为辅,以歌颂为主。
在强化战争基色的作品中,《小兵张嘎》营造出的轻松感比较适合儿童观看,在普及抗日战争知识的同时,也加深了红色教育的爱国意识,剧情板眼讲究,主旋律深入人心。在有意强化我方八路军的战斗实力,强化主角光环的同时,戏剧性弱化了日军的战斗实力,和战争的残酷性,甚至加入了很多幽默的情节来迎合儿童观众的口味。
总体来说,这部《小兵张嘎》成功的塑造了一个鲜活生动的抗战小英雄形象,在一众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时代背景赋予了它独有的教育意义,影响了之后的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观众。
相比于小说和电影,电视剧的情节扩充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因此也更加吸引观众,在以战争题材为背景的艺术作品中,《小兵张嘎》无疑是一部非常适合儿童观看的经典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