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狙击手不能通过射击孔击中碉堡里的士兵?
原因如下:碉堡曾经是战争中步兵最可怕的对手,历史上在柏林攻克战中,守方德军凭借着手上先进的武器与修建得非常完善的永久性工事(各式碉堡),短短5天内就给攻方苏军造成了近30万人的巨大伤亡。喜欢研究战术的网友提问,称为何不派出狙击手来克制碉堡的射击孔?感觉用机枪、重炮跟碉堡对轰,以人海战术去破碉堡完全就是头脑"秀"得了。如果真的那么容易就能拿下柏林,那么将军们估计也就真的一文不值了,事实上一种战术能否克制另一种战术,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在电影中狙击手之所以如此强大,不是因为狙击枪的强大,而是狙击手选择的射击地点刚刚好。
虽然狙击手也想压制住碉堡的火力,但是在战场上守方不可能没考虑过这些问题,在修建碉堡时周边任何有利于攻方的地点都会预先破坏掉,或者说都处于守方的火力控制之下。这样一来,狙击手没有合适的射击地点就不可能压制住碉堡,也没这个胆量跑到敌方的枪口下打冷枪了。据悉,真实的碉堡发射孔是呈里小外大的喇叭形,这样既不影响守方对外观察与射击,又能防止攻方的子弹射入碉堡,除非在射击孔的正前方才能让狙击手获得这个难得的中奖机会,即使能幸运干掉一个机枪手,还会有下一个接上,但是狙击手所处位置立即就会被火力覆盖,因此一点意义都没有。
以连排级的永备工事数据来看,工事胸墙的厚度必须在0.5米以上,要求用500号专用水泥浆灌注进钢筋模中,其中还要彻入坚硬的石块,这样的厚度与强度能防止500米内大口径机枪子弹的击穿。如果是团营级永备工事则会更加厚实,连82毫米迫击炮榴弹砸在上面也只是大一点的白点而已,只能用105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直瞄才能一点点敲掉它。在没有重火器的条件下,那就只能用人命来消耗守方子弹的方式来接近碉堡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我军在攻坚中由于缺乏有效的远距离大威力武器,在面对躲在工事里顽抗的敌人只能冒着密集火力冲锋,付出巨大代价后才能把炸药包送到碉堡底下去实施爆破。
随着科技进步,大威力单兵装备也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RPG,还有各种口径的无后座力炮,但是在保卫南疆的战役中,我军攻击被越军占据的"法国炮台"用的还是由内而外的爆破,最后才能摧毁掉这个碉堡。据了解,1940年法国殖民者修筑了"炮台山碉堡",这个工事巨大无比分成三层,其中两层在山体内,能容纳上千人,碉堡墙体厚达1.5米以上,射击孔多达数千个。我军轮番用"40火箭筒"与"82无后座力炮"轰都无法凑效,最后也是占了守方人数不足的便宜,我军摸到近前埋下数吨炸药,并往无人射击孔灌入数吨汽油才轰开了这座碉堡。一般来说,对付碉堡都是用炮火来轰,以冲击波来压制,以漫天灰尘来掩护,最后发起冲锋来解决问题的。
如今再坚固的堡垒都不是障碍了,因为各式能打击碉堡的武器已应运而生,例如我军05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就拥有2000米内击穿3米厚度碉堡的能力,更别提早已泛滥的单兵式反坦克导弹了,甚至航空兵也可以凭借着精确制导的重型炸弹来对付某些布局特别的地堡、壁堡,即使解决那些深埋在地下60米的地堡,也就是一枚十吨级航弹的事。狙击手是拥有射击天赋的人,利用得好往往能顶得上一个连队,应该尽量用在战场上合适的地方,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实在没必要白白消耗在攻坚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