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理 ——论儒家死亡观及启示
学号:181404
名句: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人第四》
翻译:早上领悟了道义,晚上为它赴死也可以。
评论:
朝闻道,夕死可矣。
相信如今的我们对这句话并不陌生——刘慈欣曾经写过一篇短篇科幻小说《朝闻道》,是说地球的科学家希望通过外星高阶文明得知宇宙的奥秘,但高阶文明不允许这些奥秘的外传,于是在满足这些科学家后将他们抹杀。这句话广泛地成为了"愿为得到真理而死去"的有志之士之座右铭。这样的理解也未尝不可,但若是结合孔子的学说,或许这句话还有更深层的含义。
若要理解这一句话,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道"字的意义。"道",在儒家思想中指的是"宇宙中的法则、真理"。亚圣孟子有云: "道可道,非常道",《礼记》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道"和"仁",都是儒家先贤所主张的。如果说"仁"是他们所追求的个人品格,那么"道"就是他们所捍卫的宏观真理。一里一外,便构建出儒家思想的主体框架。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得到"道",还有捍卫"道"。从这一点出发,这句饱含理想主义的热血之言就折射出了别的色彩: 早上得知了真理,晚上为了捍卫它去死也不足惜。
这样的思想光辉也闪烁在其他的方面中。孟子的名篇《鱼我所欲也》也详细论述了他愿意为捍卫原则而死去,而非为了享乐而苟活的思想。而孔子弟子子路更是为了捍卫他所认同的一切慷慨赴死,身体力行地践行了这句话。
这就是儒家思想对待死亡威胁的态度。他们并不畏惧那面"向上无限高,向左右无限长"的死亡之墙,他们愿意为了真理抛头颅洒热血,一往无前。
为真理献身的死亡观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年。从古至今,多少能人志士从容就义,多少美名流芳百世。在生与义的矛盾中,他们毅然选择后者,并视之为荣光,是一种比活着还要有吸引力的境界。
我想,这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文化精髓。
在羞于说梦的今天,在提倡"佛性"的今天,我们需要这样醍醐灌顶的肺腑之言,唤醒我们骨子里的血性,重燃我们对奋斗的信心。这个世界是他们的,但最终是我们的。我们所憎恶的一切,都应该由我们亲手推翻,而不是向现实妥协;我们所喜爱的一切,都应该由我们亲手捍卫,而不是向平静许愿;我们所向往的一切,都应该由我们亲手创造,而不是向老天哀求。
"朝闻道,夕死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