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民俗有什么特点?

最著名的是木版年画,名酒之乡。“唐代宫廷酒,盛世剑南春”。剑南春,一种来自中国的名酒,是从2000多年的酿造历史中生长出来的一朵奇葩。它闻名全中国,它的香味溢出全世界。曾60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家级质量金奖。1999“剑南春”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年画之乡。绵竹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闻名中外。在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绵竹年画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起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其制作规模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达到顶峰。绵竹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内容主要有避邪迎祥、地方风俗、戏曲故事、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等。绵竹年画应邀在欧洲、亚洲、南北美洲50多个国家展出,受到国外艺术界的青睐。

四川朗曼集团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全球第四大磷酸盐生产商。

绵竹充分利用沿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特别是4万亩梨园等资源,着力打造“春赏花、夏乘凉、秋赏果、冬观雪”的观光休闲乡村旅游精品。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七届绵竹年画节、九届四川绵竹梨花节、绵竹赏果节和首届柚花节。银杏沟、楠木沟和玄狼沟的自然风光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剑南春“天一老”酒厂遗址的发掘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剑南老街、胡云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正在建设开发中。俗话说:“世上有事,戏里有事;有戏有画。”这句话说明了一个道理:一切艺术都来源于生活。戏剧艺术和绘画艺术都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绘画只属于艺术,而戏剧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语言等在内的综合艺术。舞台布景、脸谱、服装和道具是绘画艺术的戏剧性表现。

但是画中有景,用画来表现戏剧内容也是一种艺术形式。我们可以在四川汉代画像砖上看到后来形成戏剧因素的数百种戏剧和舞蹈的许多场景,如“观看基斯”、“跳丸”、“杂技”和“骆驼舞”。特别是目前我们在挖掘整理传统川剧艺术时,还可以从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大量石刻、木刻、绘画作品中发现一些从未被发现的剧目,或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正因如此,在收集和研究著名的绵竹传统年画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过去和现在有关川剧的一些信息,并从中获得了一些信息。

一、绵竹年画和戏剧

四川绵竹年画历史悠久。续编的《绵竹县志》称,绵竹年画早在明代就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其实早在唐宋时期,成都就出现了木刻版画,北宋于世贞(1008-1084)所著的《成都古今记》就记述了当时成都十二月中旬的符涛城,即年画市场。符涛大部分年画都是由附近的绵竹、夹江等县的年画作坊提供的。这是因为绵竹和夹江是著名的造纸之地,雕版印刷也相当发达。绵竹县因汉代绵水河两岸多竹而得名,即如《绵竹县志》所载:“竹纸之利不足,印为书,作桃题(年画)。据考,绵竹年画始于宋代,兴盛于清代,衰落于民国。在清朝,这是最繁荣的时期。当时全县城乡有年画作坊300多家(城市最多,约90家),全县从业人员超过1000人。大大小小的画市摊位绵延十几公里,盛况空前。当时年画畅销云南、贵州、甘肃、陕西、湖北、青海、西藏等地,还远销东南亚一些国家。绵竹年画题材广泛,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驱邪、民俗、生活生产、花鸟虫鱼、浪漫人物、神话传说和戏曲故事。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创新,这些年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构图完整饱满,人物夸张变形,线条古拙,色彩鲜明生动,符合画面主题和群众欣赏习惯。绵竹年画在色彩上也与其他著名年画有很大不同,并且擅长手绘,这使其与其他以套印为主的年画有所区别。

绵竹作为一座历史古城,清初戏剧活动十分繁荣。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绵竹县令陆继勇曾在《支竹词》一诗中写道:“村社戏为戏神楼,铁板谭槽满人;一派琴声浑不断,有时低到说不出吹腔”。乾隆年间,罗江进士李也在《新寻神记》中写道:“绵竹东岳庙有一沙弥,以会玩著称,突然偷了老师一千块钱,逃到班上的中学。”这说明在那个年代,绵竹的戏剧活动一直很活跃。绵竹年画作为一种与传统戏曲并驾齐驱的民间艺术,也与传统戏曲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最晚在清朝乾隆年间就有《西厢记》等戏曲年画问世。

绵竹年画中的绘画

由于年画属于民间艺人的作品,在封建社会被视为质量低劣的“匠画”。因此,流传下来的年画很少,大多数都是每年更换而没有保存下来,这给我们今天研究年画的发展历史带来了困难。幸运的是,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已经采取措施抢救民间艺术,特别是许多艺术家。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就先后深入绵竹城乡进行绵竹年画的收集和调查,通过辛勤的工作,收集到了大量珍贵的传统年画。同时,县政府于20世纪60年代牵头成立了绵竹年画学会和绵竹年画研究会。通过长期的发掘和收藏,它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传世佳作。截至目前,已收藏清代年画版画100余幅,不同时期不同内容、不同品种的年画近千幅。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年画中,我们发现了许多以戏剧为内容的小品。

三、戏剧绘画与民间生活戏剧年画,在没有影视的旧时代,是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民)最喜爱的绘画。俗话说:“画中有戏,百看不厌。”过去,农民每年春节都会买毛巾和年画。他们喜欢从龙门门、大厅门到卧室门挨家挨户张贴年画,有些人甚至在卧室和客厅张贴有趣或吉祥的戏剧年画。经过一年的辛苦工作,全家人围坐在房间里,经常忍不住哼唱他们看过的川剧。孩子们似乎对每年都有变化的戏剧性年画更感兴趣。他们经常缠着父母问关于图片内容的问题,成年人经常津津有味地谈论这些戏剧。毫不夸张地说,旧时代的戏剧年画是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许多孩子在入学前就受到了年画和年画中的戏剧的影响。他们“赢得童年的欢乐和辉煌”的社会功能不可低估。

绵竹年画中存在大量戏剧年画并非偶然,它反映了历代作家对地方戏剧的欣赏和偏爱。只有当他们的编剧热爱并熟悉川剧时,他们才能把握戏剧中精彩而典型的情节,并构思和体现生动的戏剧画面。这些戏剧性的年画都是写实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是清光绪三十年著名绵竹年画画家黄瑞阁创作的年画。在这幅年画长卷中,忠实地描述了在传统的高桩平台上播放的五个川剧故事,如《秋江》、《香莲进宫》、《抢伞》、《雨荷桥》和《漪汾西游记》。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绵竹县的春节场景,从画面、人物和服饰的结合,以及面具和服饰等方面都体现了写实手法。同时通过热闹的节日场景,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晚清绵竹人的戏剧生活。

长期以来,年画通过戏剧增加了艺术魅力,戏剧也通过年画传播得更广泛。这种相辅相成的传统婚姻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近年来,绵竹年画社创作印制的许多戏剧年画在广大农村地区仍受到广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