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电影目前的商业大片

从《英雄》开始,中国电影票房开始产生奇迹。因为这年英雄票房2.5亿。那么之前的票房如何呢,本人做个统计。英雄是2002年上映的,我们看看之前几年:

2000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排行榜 

1,生死抉择 1.165亿元 

2,没完没了 3500万元 

3,孤男寡女 3421万元 

4,一声叹息 3000万元 

5,花样年华 3000万元 

2001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排行榜 

1,少林足球 6000万元 

2,大腕 4200万元 

3 瘦身男女 3000万元 

4,特务迷城 2900万元 

5,全职杀手 2500万元 

2002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排行榜 

1,英雄 2.50亿元 

2,天脉传奇 3500万元 

3,天下无双 2300万元 

4,新扎师妹 2250万元 

5,嫁个有钱人 2100万元 

6,河东狮吼 2000万元 

7,绝世好B 1900万元 

8,向左走 向右走 1300万元 

9,卡拉是条狗 950万元 

10,寻枪 900万元 

《英雄》的票房是之前一年票房冠军的5—10倍的量,而且几乎是当年其他排名前十名电影票房的总和。我们把这种叫着票房奇迹。在这里,我们不是说多一千万两千万甚至一个亿两个亿的票房叫着奇迹,我们定义票房奇迹用两个逻辑: 

1、 至少是2倍量以上提升票房,比如以前是3000万,突然升到6000万,或者9000万 

2、 突破一个重要关口,比如一千万,一亿,十亿,二十亿。这样重要的关口突破也叫票房奇迹。

从这两个逻辑出发,我们可以选择近年来(时间长的不算,比如少林寺,因为那个时候货币跟现在不一样,现在通货膨胀太厉害,而且那个时候不是商业电影,而是政府管制电影)电影的票房奇迹。 

接着英雄的是《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因为这两个电影都实现在英雄基础上的2倍量以上的票房。 

如果包括外国片,票房奇迹的是《泰坦尼克号》《阿凡达》《变形金刚》。 

如果降低标准,国产电影票房奇迹的还可以算几个:《非诚勿扰》《建国大业》《叶问2》。 我们把这些票房奇迹放在一起《英雄》《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阿凡达》《非诚勿扰》《变形金刚》《泰坦尼克号》。这些够我们作为研究样本用了。

我们发现,产生票房奇迹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制度革新和模式突破。这以《英雄》为代表,英雄完全革命掉旧有的电影发行方式,电影的制作完全学习国外大片模式,分帐比例从35%提高敖东40%,大制作+大明星+大营销,一下子把国人对电影的激情调动起来。制度的变革带来票房的井喷,这是最厉害的一次,因为英雄的票房几乎是当年其他前几名电影票房的总和。 

第二, 口碑传递。以《让子弹飞》《唐山大地震》为代表。张艺谋的大片模式引起别人的跟进,夜宴,无极,黄金甲,甚至建国大业,都不是很具有典型的票房奇迹意义。就在这个时候《大地震》《让子弹飞》横空出世,一个用催泪的方式,一个用血染的激情,以口碑为核心,吸引电影观众进入影院,引起电影票房的狂潮。更为难得的是《让子弹飞》,在一个几乎完全竞争的档口,和其他几个电影竞争中取得好的票房,是自由竞争和市场经济的胜利。 

第三, 视觉奇观。以《泰坦尼克号》《阿凡达》为代表。其视觉效应引起陆川的跪拜,当然也吸引影迷。这个不用多讲。 

第四, 特殊题材。以《唐山大地震》《建国大业》《变形金刚》为代表。大地震题材正好在中国大地震之后,很容易吸引眼球。建国大业首次全明星演绎建国题材,票房不错,变形金刚甚至以前的魔界,都是特殊题材引发的票房井喷。 

以上是四个主要原因,当然你要分析还有很多值得分析下去的。本人找到四个根本原因。同时本人分析一下看似大片,票房失败的原因。这些电影有:《关云长》《武侠》《赵氏孤儿》《十月围城》《白蛇传输》《杨门女将》。比较有争议的可能是十月围城,3亿的票房,怎么叫失败?那么多明星,3亿票房还不叫失败呀,连成本都没有收回来。 

第一, 口碑失败。代表《关云长》。口碑失败是票房差的根本原因。无论你怎么宣传,比如,《关云长》,即使你有张麻子姜文,叶问甄子丹,这两个最有人气的明星,即使你有最好最酷的海报和预告片,依然票房失败。白蛇也是票房不给力。 

第二, 题材老掉牙,观众倒胃口。代表《赵氏孤儿》《杨门女将》《白蛇传说》。观众对连续的古装大片已经倒胃口了,再也不提不起神了。第一次拍摄,是创新,第二次,就是愚蠢。赵氏孤儿有最好的明星团队,葛优+黄晓明+范冰冰,有最好的导演。票房还是一塌糊涂。杨门女将更是,白蛇传说更是老掉牙的故事,哪里还能激起观众的热情。 

第三, 恶战伤身。代表《十月围城》《白蛇传说》。十月围城和三枪恶战,本来以为会盈,但是会失去观众对电影的热情;白蛇和画壁作战,互相黑对方,结果双双惨败。不管你有多么大的明星坐镇,斗则两伤,合则两利。 

幸福的家庭大都相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得不幸。在电影圈,恰恰相反,好的电影各有各的好,票房失败的例子大都相识,不必总结过多,这三条是票房失败的根本原因。 

正反对比,我们就知道,到底怎么样才能有好的票房,避免差的票房,票房取决于什么? 

第一, 今天的电影票房奇迹,取决于口碑,而不是炒作。这是中国电影最大的进步。从2010年开始,之前的电影,你可以拍摄几个大片,炒作一下,几乎都有票房,比如十面埋伏,夜宴,无极等等,能炒作票房都不会差。但是2010后,中国观众成熟了,不管你是多么大牌的明星如叶问和张麻子组合的《关云长》,还是你的海报和预告片震撼如《白蛇传说》,甚至还是你的导演如斯皮尔伯格,还是你的制作如3D的《铁拳钢甲》《丁丁历险记》,如果不能在口碑上赢得观众,做梦都别想有票房奇迹。《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让子弹飞》《失恋33天》等票房奇迹以及《关云长》《白蛇传说》《丁丁历险记》等什么大明星什么3D什么国际大导,如果没有过硬的口碑,永远别想在票房有奇迹产生! 

第二, 今天的电影,不是以排片和档期为票房必然条件,而是以电影质量为必然条件。中国的院线比《英雄》那个时候增长了近10被,一个当期如果充分利用的话,可以产生25亿票房,可以容纳5个《英雄》(加上通货膨胀因素)这样的电影同日上映。也即是说,只要是电影好,哪怕5部电影同时上映,也照样可以有票房奇迹。《让子弹飞》证明一切。在《赵氏孤儿》《大笑江湖》《非诚勿扰》的夹击下,让子弹飞7亿票房不是说着玩的。同时,如果电影不好,哪怕把再好的档期给你,也没有用,比如《白蛇传说》《关云长》《建党伟业》。一个国企档,一个五一档,没有一个争光的。当然,档期和排片作用还存在,但是已经下降了,特别是这次经历过《失恋33天》的票房奇迹和《杨门女将》《丁丁历险记》《建党伟业》的票房歇火之后,院线和制片方都会明白这一点。也正是这一点,张伟平敢对八大院线开刀。 

第三, 营销必须高屋建瓴。虽然电影质量重要,当时营销思路也重要。很多人误会,以为营销就是咋咋呼呼,打广告,把海报制作的多么震撼人,把预告片搞得多么邪乎,把明星和大牌请得多么多。其实都错了。真正的营销就是:找第一,找唯一,找题材,找话题,找制高点。找第一就是第一个做,比如第一个做3D有奇迹,比如第一个拍大地震有奇迹,第一个用100多个明星拍摄大业有奇迹,第二个都会很差,除非有其他内容注入。找唯一就是找最近很多年别人没有这么干过的事情和用过的演员,比如张艺谋找全新大学生演员,冯小刚找别人从来没有拍摄过的大地震。找题材就是找能个刺激观众神经而且是当年主流电影方向的题材,比如地震,比如爱情,比如失恋,比如变形金刚,比如外星人,而不是老掉牙的旧题材,找题材最是衡量一个制片人的功底和营销水平。找话题,就是处处处于话题的中央,让电影成为观众的经常看到听到的对象。找制高点,就是牵着竞争对手的鼻子走,而不是跟正竞争对手屁沟后走,致人而不致于人。从来没有一个跟着别人屁沟后面能跟出票房奇迹的电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