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代社会需要「杠杆」?

我觉得现代社会不需要杠杆。

“杠精”这个词在中国社会已经流行了一段时间,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词在英语中很难准确翻译。英语中的异议、反驳或否定都无法传达“扯皮”的特殊含义。与此相关,“逻辑”一词也是清末从西方借来的音译词,对中国社会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这并不是说美国人不扯皮,也不是说古代中国人不讲逻辑,而是不同社会的文化对一件事的看法往往大相径庭。

很多人都看过电影《一个女人的气味》,其中阿尔·帕西诺在贝尔德学校礼堂的演讲被打得头破血流,既有说服力又有逻辑性,赢得了几乎所有人的认可。但是试想一下,如果这一幕发生在中国,人们会怎么看待这场表演?恐怕很多人都会窃窃私语:“这个人是谁?你怎么敢这样和校长说话?这个学生好像家里有靠山。”也就是说,在语言交流中,中国人不仅看字面意思及其逻辑表达,还会本能地越过这一层去揣摩说话人话语背后的意图、力量和情感。

《一个女人的气味》剧照中校说话时向校长开枪:“如果是五年前,我会带喷火器来这里!太多了?你以为你在和谁说话?我见过世面,懂吗?”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他的名著《无声的语言》中提出,西方人与更传统社会的交往中的许多曲解可以归结为:没有认识到交往形式往往是“一半用语言表达,一半不用语言表达”。后来,他在《超越文化》中进一步提出了“低语境文化”和“高语境文化”的概念。现代西方社会属于前者,其特点是强调形式表达,尤其是语言的逻辑合理性。而中国则是典型的“高语境文化”,其特征是传统时代的一小群熟人的密切互动。所以很多话不需要说清楚,说出来的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往往还有寓意。他多次指出,当西方人遇到中国人和日本人时,他们经常感到困惑,因为他们的文化习惯无法让他们理解那些词语表面下的微妙含义——就像我们现在拥有的一个微笑的表情符号,往往并不真的只是意味着“微笑”。

了解了这一点,就能稍微理解《巴经》的说话方式了。总之,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用如此激烈的方式表达了“没有人会服从”的气势和一种独特的自我认同。说话不只是交流,对话不只是讨论。在他们看来,这是日常生活中的权力游戏。如果他们在这样的争论中放弃了,那就是人格的失败。所以,无论逻辑A和逻辑b,它们都能帮助他获得心理上的胜利感,这就是好逻辑。龚鹏程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到东汉思想家王充时就是这样:此人“愤世嫉俗,论证优于他人,有时忽略逻辑的一致性”,他“没有必要也没有兴趣去建构一套完整的理论来解释他的世界观。他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各种言论,也可以用某甲的话破某乙,用某乙的话破某丙,无视儒墨道。表现出一种‘说话的兴趣’。”对他来说,关键不在于说什么,正确与否,而在于能不能说得有技巧,有逻辑,横平竖直的说出来才是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