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之夜赏析
山川若流,
外面有一片海。
星空是鸟林,
是花,是鱼,
这是天上的梦,
大海是夜晚的镜子,
思想是一种美,
是家,
这是一天,
这是月亮,
这是一盏灯,
是火,
火是墙上的影子,
这是冬夜的声音。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他的诗歌也很独特,被称为“现代主义”中最晦涩难懂的诗人之一。
《十二月十九日之夜》是诗人的代表作。这首诗似恍惚又离奇,却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力。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12月19日夜晚的所思所想,诗人的联想是从“一盏灯”的意向性延伸出来的,由此引出一系列的具象意向性,从而构建了意向性世界的循环。
夜深了,诗人的灯还在挣扎,就像漆黑大海里的一支曲子,缓缓奏出“高山流水”的乐章
诗人把“灯”的意象作为“知音”的意象,联想到钟子期听俞伯牙演奏《高山流水》的故事。用一系列的比喻来诠释“思想”,是抽象的“思想”的具体化。
什么是“思想”?思想是美丽的外衣,是家,是日月的衬托,是灯的单薄和朴素,是火,是火的激情和热情,或者瞬间燃烧,不再拥有。
什么是「星空」?是鸟林,是花,是鱼,是天上的梦。鸟、花、鱼、梦,如此朦胧而浪漫,令人神往。“海”呢?“海是夜的镜子”,黑暗中折射出一切,黑暗本身就是海。
意象往往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但正是从这些常见的东西中提炼出诗人最细腻、最完美的意境,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化,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切感受和对美好世界的非凡想象。
原来光只是昙花一现,一切都是影子,都是梦。可悲的是,诗人的心随着诗的意境而变化:“火暖人心,黑暗吞没身体。”这是12月19日的废名之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废名(冯文炳)的作品以粗犷、怪诞著称,在现代文学园地中独树一帜。连最佩服他的周作人都觉得废名的文章是“第一位难懂”他的诗,尤其读起来像小猴子吃核桃,不知从哪里剥。然而,任何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思维逻辑。只要找到作者独特的思维原点,循着痕迹,世界上就只有未解之作,没有尽头。
一首可以解决的诗。
废名的诗也是如此。当我们通读他的作品时,会发现他作品中最常见的意象有:大海、镜子、宇宙、树木、花朵、灯光、鱼等等。这些意象并没有直接在他的诗歌中描绘出来,而是以其固有的特定内涵成为负载作者固有思想感情的抒情工具,形成了独特的意象体系。这样,自然就想到了佛教与废名诗的关系。废名对佛经有很多研究,影响很深。在文学史上,凡是献身佛教的作家,都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晨钟暮鼓”的精神他对同样受佛教影响的许地山的作品也很感兴趣,颇为青睐。他在解释自己的一些诗时,虽然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但还是能看到佛教在他心中的投影。另一方面,学者学佛,毕竟只是借佛解文。真正的佛弟子,不应该有以诗成名的庸俗之心。就连严沧浪也为此遭到了嘲讽,卞也发表了类似的意见。所以,禅入诗不是说教,也不是图解,而是两者结合后的独特表达,否则诗佛就不是王维而是达摩了。
这样,我们回过头来看废名的作品,就能从思想内容上把握他的思想渊源,再加上一些对诗意艺术技巧的敏锐捕捉和体验,就能透过烟雾看到真正的佛。
废名作品的真实味道是怎样的?有人曾形容,读废名的作品,就像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和尚,迎着风,飘在袈裟里,顺着蜿蜒的小路上山,直奔白云深处。这个说法是否准确,我想根据我对废名诗的基本理解,试着解释一首诗来检验一下。废名的诗《十二月十九日之夜》一直被认为莫名其妙,他本人也从未解释过。我会试着解决上面的问题。先看原诗:
在12月19日晚上
夜晚的灯光,
山川若流,
外面有一片海。
星空是鸟林,
是花,
是鱼,
这是天上的梦,
大海是夜晚的镜子。
思想是一种美,
是家,
这是一天,
这是月亮,
这是一盏灯,
是火,
火是墙上的影子,
这是冬夜的声音。
1936
题目是《十二月十九夜》。有人说,不知道这个日子有什么纪念意义。其实一首以日期为题的诗,并不一定要有什么含义,有时候只是表明这首诗的写作或产生时间。这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随处可见。往往还起到小纸条的作用。特别是废名说:“我的诗是自然的,是偶然的。”他在谈到自己的几首诗时,几乎是说诗歌是在一个偶然的环境中突然萌发的。比如《理发店》这首诗是他在理发店刮胡子的时候产生的,《大街》这首诗是他在护国寺大街上看车的时候产生的。因此,可以说废名的诗是一种“顿悟”的产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叫做“全诗不是零星的,而是诗意的”,这也是他认为自己的诗不同于卞、、冯至精心制作的诗的原因。这样我们再来看“12月19日晚”这个题目,正好说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或者描写时间是在一个冬夜(按照前后诗的写作顺序应该是公历)。
题目很明确,下面前两行是“半夜一盏灯/若山流水。”
“深夜”一词紧扣题目,可以作为上述分析的旁证。“山流水”是一个典故,即俞伯牙弹奏的古琴,听起来像是“山流水”,但钟子期听出了,两人成了知音。从此,“高山流水”比喻永远的知音。这样,前两行表达的是作者在深夜看着一盏孤独的灯(不是灯),把灯当作唯一的知音,其实是和孤独的灯独处的孤独氛围。
第三行是“身外有海”。“海”是指佛教理论体系中的沧桑,有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常指人生的艰辛。独自坐在灯下,作者想了很多,想到了“自我”之外的无限广阔而遥远的世界,像大海一样,跌宕起伏,变幻莫测。“你”字,点出了这个世界上的感情是自然而然的来了,让人不得安宁。诗歌从节奏到遣词都散发着一种沉闷感。其实已经确定了全诗的基调是孤独主题。
第四句突然转了,“星星上面的天空是鸟林”,仿佛焦点飞机在无边的喧嚣的大海里徘徊了许久,突然晃动了一下,呈现出一片清新明亮的星空。“鸟林”意味着自由之所在。“星辰之天”显然是“身外之海”的反义词,所以也是“身内之海”,指的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结合上面的诗句和下面的两行,“是一朵花,一条鱼,/天上的梦”,意思是茫茫人海让人心疼,让人厌烦,只有在自己的心里,灵魂才能像林中的鸟一样自由飞翔。内心世界像花一样纯洁美好(佛教中“花”的本义),像鱼一样无忧无虑(也可以解释为暗示“恋爱自由”),但这些都只是空中的梦,美好却虚无。
第七行,“海是夜的镜子”,面的意思是海能反射出夜的影像。“夜”这个词其实已经成为“孤独”的象征,因为它在前两行被纳入了一种特定的思维逻辑。就这样,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茫茫人海中,我看到了自己孤独的影子,就像发现自己在一面巨大的镜子前一起上吊。另一种解把“夜”看作一般诗歌中“黑暗”的象征,心中光明,人山人海,两种解是一样的。全诗三大句,“身外之海”用的是第一个句号,第二个用在这里,旋律非常清晰。这句话沿袭了上一句关于空幻的感叹,再次奏响了孤独的主旋律。
第八行《思想是一种美》,作者在反复咀嚼了人海的苦水和孤独的果实后,渴望找到一个舒适的小岛,于是不得不回归内心,去欣赏他意识世界的精美作品。接下来的几行,“是家,/是太阳,/是月亮,/是灯。”这是形容在自己的思想和精神世界里,可以出现完美美好的东西。美是一个抽象的比喻,通过联想放射出来,像家人一样舒适,像太阳一样温暖,像满月一样团圆,像眼前这盏灯一样是自己的知己。我的思绪飞来飞去,又回到我的眼前。这些诗句对虚幻和快乐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在现实时空中的孤独。
最后三行,“是火,/火是墙上的影子/是冬夜的声音。”“火”是诗人在寒冷的冬夜取暖的用具,“火”沿袭了上一句,说思想能像冬夜的火一样,在沙漠的大海里给诗人光和热。但诗人立即看到了跳跃的火焰和墙上闪烁物体的影子,由此他认为墙上树木的影子最终取决于真实树木的存在。“树”在佛教中并不是一个基本概念,但废名作为“俗家弟子”,可能是用来指代一种本体性的存在。佛教有“为菩提树”之称。“墙上一棵树的影子”意味着一种虚幻的存在,因为这里的“树”无法乘凉平复寂寞,无法让人修成正果,只能燃烧成空虚的回忆。诗人的意思是,精神世界的自生火也能给人安慰,但毕竟只是海市蜃楼。再加上下一句“是冬夜的声音”,* * *营造出一种“虚静”的氛围。佛教有句谚语,叫“寂无声,万色空”。这首诗可以解读为冬夜微弱的火声,也可以解读为冬夜缥缈的火声。就这样,最后这三行诗又回到了孤独的主旋律,完成了一个“独自思考”的意境。
上面逐句分析了这首诗。全诗十五行放在一起看,似乎是一首孤独而忧郁的小夜曲。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作者独自思考着孤独的灯。一会儿在想象的世界里得到安慰,语气舒缓悠闲;然后我才意识到眼前的寒冷和孤独,叹了口气。两次重复后,全诗在抒情曲线中完成。
可见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实有一定的深度,这既是30年代知识分子的普遍状况,也是超越具体时代的群体意识,与读者* * *是有客观依据的。特别是全诗制作精美,结构浑整,语言精通,形象准确,节奏轻松自然,所以这首诗算得上是艺术水平很高的佳作。
但另一方面,这首诗在意象和典故方面缺乏文学符号的社会性,人为地在读者面前筑起了一堵简陋的墙。究其原因,并不是作者在创作中有意雕琢,而是来自废名的整体诗歌观及其密切相关的创作思维模式。比如废名强调:“诗歌不能没有典故,真正能自如运用典故的,才是有感情的。”废名追求写一首所谓“立体”的诗,让他在把诗转化为诗的时候,根本不会考虑接受对象。因此,李健吾先生在肯定其“描写简洁、趣味高雅、文笔精练”的同时,说他“逐渐走出爱情的形象,停留在抽象的存在中”,“逃离了离奇的世界”,“句子之间缺乏明显的桥梁”,爱用典故,使读者“收获的只是美好的片段”,因而未能达到”。这些批评非常中肯。过度享受感情世界里精致优雅的小“装饰品”,会让人觉得格调不够高,境界不够广。鲁迅先生也批评废名,说“我只看到他有意低贱自怜。“虽然这话有点重,但听者应该认真对待。以《十二月十九日之夜》这首诗为例,废名似乎精心制作了一盏宫灯,但由于他把读者推得太远,人们很难仔细观看,只有透过茫茫苦海,才能领略到远处孤灯发出的一点点稍纵即逝的光辉。当然,这种兴趣也有审美的味道。这也许就是废名诗歌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