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案第一册

七年级上册四张地理教案

地理教学在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地理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技能。作为一名初一七年级的地理老师,你会给初一七年级写地理教案吗?你在找七年级的地理教案吗?我收集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地理教案第一册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行政区划和地形河流。

能力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了解大洲的基本方法:比如学会看地图,描述大洲的地理特征;学会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的地形变化和地形分布特征;利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总结了各大洲的地形、气候和河流的特点,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试着从不同侧面说明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开发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亚洲的自然风貌,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我们生活的这片大陆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各大洲的地理位置特征,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的地形变化和地形分布特征。

教学准备:挂图、地形名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的课程:

你知道世界上哪个洲吗?

你知道世界上哪个洲人口最多吗?

你知道世界之地在哪里吗?它在哪个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里吗?它在哪个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个洲吗?

是的,以上所有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从上学期对世界的总体看法,转变为与周围世界越来越接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个大洲到某个行政区,再到某个具体的国家。

教授新课:

首先,世界上最大的洲

要认识一个大陆,首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要搞清楚位置、范围、边界。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上的地位呢?

[活动]: P3

1.阅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上的地位”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地位。(大部分在东半球和北半球)

2.阅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老师用“亚洲地形”挂图确认】

①最北:81n;最南边:11 3的;

②最东端:169° 40′w;西风:东经26° 3 '

3.阅读数字6.2和6.3,你能说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吗?

[小组讨论]

1.计算:

跨越多个纬度(大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越冷、暖、热区)

B.地球上纬度差为1度,距离约为1100公里,所以亚洲南北距离为(10120公里)。

C.经线交叉度(约164,多在东半球)

D.拿东西距离和其他大陆比。

2.阅读图6.3七大洲的面积对比。亚洲的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面积的总和?(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的面积之和)

得出结论:为什么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

1.跨纬度(跨寒带、暖带和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公里)

[活动]

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见图6.2“亚洲的范围”)

七人一组。以中央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让课桌周围的学生根据地图说明应该打哪个洲或海洋,并报告自己的位置,根据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

2.看图6.2“亚洲的范围”,周围的同学还在讲自己玩的大陆和亚洲的分界线。

亚欧边界:乌拉尔-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边界:苏伊士运河

亚洲-北美边界:白令海峡

一般来说,根据地理位置,亚洲可以分为六个地区。

阅读图6.4“亚洲的地理区划”并结合图6.5“亚洲的地形和行政区域”回答问题:

(1)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⑶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4)北亚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域划分还包括哪些国家?

区域地理特征的研究通常分为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让我们来看看亚洲最重要的自然特征。

第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歌曲《亚洲英雄》提问】从这首耳熟能详的歌里,你听到了亚洲大自然的什么?你感受到亚洲的骄傲了吗?

【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分层上色的依据是什么?每种颜色代表什么高度?五种基本地貌是什么?

[活动]P5

结合图6.5和P.5中的阅读材料,将全班分成两组进行一次亚洲之旅:

告诉我你沿途会经过哪些国家。什么地形区域?大概海拔多少?有可能看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者哪个地形是世界最好的或者亚洲最好的?

1.让一组学生沿东经80度由北向南行进,另一组学生沿北纬30度由东向西行进。(同学们可以前后“一起走”)请记录下你们经过的国家和地形区域以及地形地貌特征(地名、海拔、地貌等。)你一路上看到的。

2.每组学生依次参照挂图,描述经过地区的名称、地貌和海拔高度。全班同学为描述流畅、语言流畅的同学鼓掌。

3.“建模活动”:

(老师要在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片,平原、高原、山脉用不同的颜色,比如绿色、红色、黄色。)

上面的学生站成南北东西两排,手里拿着卡片,交叉成十字。教师提出“建模要求”:

我们以膝盖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将手中的地形卡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从学生的描述和演示中,你能得出亚洲地形趋势的任何特征吗?(地形复杂多样,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起伏,也就是地形条件,大家一目了然。如果按照纵坐标和横坐标科学地标注在地图上,就成了沿北纬30度、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参见第6页图6.7)

[问题]亚洲有许多河流。根据以上特点,亚洲大部分河流应该发源于哪里,流向哪里?(放射状,从中心向四周流动)

总结:

1.地形总趋势:中间高,四周低,有放射状河流。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和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江、黄河和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和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

黑板设计是世界上最大的洲。

1.跨纬度(跨寒带、暖带和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公里)

第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总趋势:中间高,四周低,有放射状河流。

七年级地理教案第一册2

教科书分析

本节是全章的基础,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由七大洲和四大洋组成的,并学会在地图上识别七大洲和四大洋。

教学方法

一,教学思路和方法

1.首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比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让他们计算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和比例。通过阅读世界地图(东西半球地图),介绍大陆、洲、半岛、岛的概念。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或者通过图片、视频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描述了大陆的概念后,主要要求学生记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轮廓和位置。他们可以使用幻灯片或空白图纸让学生在课堂上填写。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浩瀚的太空中观看蓝色星球,让学生计算镜头放大后陆地和海洋面积的比例,并用饼状图显示陆地和海洋面积的比例。配合大屏幕上的文字、声音、音乐,加强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二、课表

本节* * *安排1课时。

教学计划

(头等舱)

一,教学目标

1.明白地球由七大洲和四大洋组成;

2.学会在地图上识别七大洲四大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形状。

2.教学难点:洲、洲、半岛、岛的概念以及洲与洲之间的分界线,帮助学生记忆三界之最(第一洲、第一岛、第一半岛)。

三、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白令海峡和麦哲伦海峡图片、陆地和海域对比图)。

四、教学过程:(包括黑板设计)

(1)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

1,陆地表面积:65438+49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面积的29%;

2.海洋表面积:361亿平方公里,占全球面积的71%。

(2)七大洲:

1.陆地: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分为大陆、岛屿和半岛。(世界6大洲)

(1)欧亚大陆是世界的大陆;

(2)格陵兰是一个世界岛;

(3)阿拉伯半岛是世界半岛。

2.大陆: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统称为大陆。

(1)小亚细亚(日裔):S = 4400万平方公里,最大的洲,位于东半球;

(2)非洲(烈日):S = 3000万平方公里,第二大洲,位于东半球;

(3)欧罗巴(太阳无处):S = 10万平方公里,第六大洲,位于东半球;

(4)北亚美洲(新大陆):S = 2400万平方公里,第三大洲,位于西半球;

(5)南亚美洲:S = 18万平方公里,第四大洲,位于西半球;

(6)南极洲:(冰洲):S = 14万平方公里,第五大洲,位于东西半球;

(7)大洋洲:(海洋中的陆地)S = 900万平方公里,第七大洲,位于东西半球。

3.洲界:

(1)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

[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赫伊-达达尼尔海峡]

②苏伊士运河,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

(3)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4)拉丁美洲:美国南部的美洲。

(5)中美洲:墨西哥以南的中美地峡(又称中美七国)。

(3)四大洋:

1.边缘海:被半岛或岛屿与海洋隔开的海洋。(如黄海、南海、北海、加勒比海[])

2.内海:深入大陆,仅有一条狭窄水道与海洋或边缘海相通的海。(波罗的海、渤海)

3.海峡:两端与海洋相连的狭窄水道;

(1)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

(2)白令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北冰洋;

(3)麦哲伦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

4.海湾:海洋或海洋延伸到陆地的部分,水深逐渐变浅。(如墨西哥湾、哈德逊湾、波斯湾、北部湾等。)

5.四大洋:

(1)太平洋:

①面积,S = 1.8亿平方公里(1.8亿平方公里)

②最深水体:平均深度3957m(最深马里亚纳海沟11034m)。

③水温:平均温度19摄氏度。

(与大西洋的边界:南美洲合恩角[西经67度])

(2)大西洋:

(1)S = 9300万平方公里,呈“S”形,

②平均深度1200M,最深9218M。

③平均气温65438±07摄氏度。

(与印度洋的边界:非洲的阿古斯角[东经20度])

(3)印度洋:

(1)s = 7500万平方公里,呈8字形,

②平均深度3897M,最深7450M

③平均气温16.7摄氏度。

(与太平洋的边界: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147 E])

(4)北冰洋:

(1) s = 13万平方公里,

②平均深度1200M,最深5449M。

③水温:北极海域-1.7-1摄氏度。

北欧海域2-12摄氏度。

(4)总结:

1.今天的课要求学生重点讲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以及它们在地图上的分布情况(根据初中生的学习情况,老师可以指着学生的集体回答和个人回答来帮助记忆。)

2.课后作业

(1)练习本:P.1-2

(2)教材P.3思考思考题(口头回答)

(3)图集:P.1。

七年级地理教案第一册3

世界居民和国家

教科书分析

1.这本教材是让学生了解生活在地球上的主要种族和民族及其分布;了解世界各地区的语言使用和宗教信仰;了解各大洲的国家数量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大洲的分布。

2.这一部分还介绍了中国在和平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

教学方法

一,教学思路和方法

1.让学生观看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宗教、种族等视频,然后在作业中巩固重要知识点并反馈。

2.按照教材的顺序讲解课堂知识,同时穿插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表

本节* * *安排2个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世界人口、种族、

2.了解世界上民族和语系的分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人种的特点和分布,三大宗教的起源和分布;

2.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况区分种族和民族这两个概念。

第三,教学准备

世界人口分布图,地球仪,幻灯片,世界地图光盘,世界人种学地图。

第四,教学过程

⑴世界人口:

1.增长速度很快;

(1)1987 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

(2)65438+到1996年6月底,世界人口已达57.7亿;

2.人口分布很不均匀:

(1)东亚、南亚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人口密集,占全球1/3;

(2)极地、沙漠、热带森林人烟稀少,南极地区目前无人居住。

(2)种族与国籍:(参考《人文地理》第8页种族一节)

1.种族:

(1)白种人(欧罗巴人种):数量居世界首位,占54%;

①特征:肤色、眼睛和头发颜色较浅,卷发,高鼻梁,薄嘴唇;

②分布:欧洲、北美、大洋洲、北非。

(2)黄种人:(蒙古人种)居世界第二,占37%;

①特征:皮肤偏黄或偏褐色,眼睛黑,头发黑而直,面部扁平;

②分布:东亚、东南亚、美洲(印第安人、因纽特人)。

(3)黑人种族(Negro race):8.5%;

①特征:皮肤黝黑,头发卷曲,鼻子宽,嘴唇厚;

②分布:非洲中部和南部,以及大洋洲和美洲的部分地区;(我的家乡在非洲)

(4)混血儿占0.5%,南美洲数量最多。

2.种族群体:

(1)民族因经济、生活、语言、文字、风俗、历史发展的差异而形成;

(2)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3)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和单民族的;

(4)许多国家都有犹太人和吉普赛人。

七年级地理教案第一册4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以及阅读地图解释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用文字、数据、地图等材料来说明地理事物的特征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分析和探索地理事物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和人口观念;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和农业。

3.印度的食物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其成因。

2.工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引入新的课程:

1.多媒体课件介绍:播放一部印度电影,问:电影反映了哪个国家的生活?(印度)今天我们要向我们的邻居印度学习。

2.反问句介绍:西游记同学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方的天堂指的是哪里?指的是古代的天竺,也就是现在的印度。印度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今天,我们也去取经吧。

教授新课:

1.课件展示:图7.34“印度的地形”,定义印度的位置和周边国家,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和德干高原,说说印度的地形分布特点。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印度位于中国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课件展示P34阅读材料: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印度的邻国是隔海相望的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和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山脉、中部的恒河平原和南部的德干高原。

3.课件演示:图7.35“印度的人口增长”,并思考:

(1)目前,印度人口已超过几亿?

②印度人口50年增长了多少倍?

③从1951年开始,印度每10年人口净增数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4.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目前,印度总人口已超过1亿,成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在过去的50年里,印度的人口几乎增加了两倍。从1951开始,印度的人口每10年增加越来越多。阅读和分析图片,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5.学生阅读P36上的一篇文章,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说说你对印度未来人口趋势的看法。

②人口众多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6.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从文字材料中可以看出,印度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取人口控制政策和激励计划。但是,由于印度广大农村地区传统观念浓厚,印度人口每年净增的数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越来越大。按照这个速度,到本世纪中叶,印度总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课件展示:图表7.1《印度部分资源和产品总量及人均占有量(1998)》,从中可以发现,印度的资源和产品总量相当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印度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人均粮食产量和钢铁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较大。这说明人口的过快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7.课件演示:图6.10《亚洲的气候》和图7.38《孟买的月气温和降水》,并思考:印度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气候特征是什么?

8.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印度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以孟买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雨季和旱季。雨季(6月至9月),尤其是7月,降水更为集中;旱季(10 ~次年5月)。那为什么印度会有旱季和雨季的区别呢?

9.课件展示:图7.39“南亚6月风向1”和图7.40“南亚7月风向”,思考一下:

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风向有什么区别?

(2)西南风的几种变化,并填入表格。

10.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课件显示:

表格1

月份:风向:吹向:降水季节

6-9月:西南风:海陆:雨季。

10 ~次年5月:东北风:陆海:旱季。

表2

:洪水:干旱

西南风的变化:早来晚退,强风:晚来早退,弱风。

由于季风(特别是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过于集中,且年内变化很大,多则几年,水旱灾害频繁。

11.课件展示:图7.36“印度的洪水”和图7.37“印度的干旱”以及印度防洪抗旱工程的部分图片。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洪水和干旱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抵御灾害,印度人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但远远不能满足救灾的需要,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黑板设计:

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