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升到第三层次的艺术手法

相声能让人发笑,主要是因为它独特的艺术手段——“包袱”。所谓“宝一儿”,就是一个精心组织的笑话,起到表达主题、刻画人物的作用。“保宝儿”的组织方式有很多种,但基本规律都是一样的:让人觉得“意料之外”却“情理之中”。

在《升三级》中,张好古去赶考了。按照一般人平时的思维规律,那是扯淡,但结果他不仅考上了,还考了第二名,很快就考上了国子监。这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预期。魏忠贤死后,魏党受到处分,靠魏忠贤的力量爬上来的张本该完蛋,不料却被提升三级,更超出人们的普遍猜测。连续的“想不到”引起笑声。张好古的仕途确实离奇,但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狗的小脾气”促使他去了北京;意外的机遇让他认识了魏忠贤,进入考场;考官看到魏忠贤的名片,让张好古参加考试;文武官员为个人利益奉承张好古;朱由检认为骂魏忠贤的是他的忠臣。这不是很有道理吗(封建社会的情与理)?唯其意料之外,所以可笑;因为合理,所以可信。在这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中,连声三际感染了读者和听众。

相声为了让人清晰地感受到“意外”,强调“铺垫”,即把要描述的内容和构成“负担”的内容解释清楚,反复强调观众的思维和情绪要围绕这个东西,在正常情况下向逻辑方向发展。以便与后续结果形成鲜明对比。张好古的“小脾气的狗”在“升三品”的第一段有解释,张好古在翰林院待了一年,用“很好,很好”这几个字,都是有意的铺垫。因为对口和声是两个人一起说的,更容易铺垫,更容易甩掉“包袱”(突然说一个可笑的结局)。单口相声不是这样的。一个演员站在舞台上,按照时间顺序慢慢说话。没有大的跳跃和转折,就是观众意想不到的结果不方便突然跳出来。所以单口相声最可笑的地方,往往在于演员在某个节骨眼上说出的简短有力的总结或评价语言。这些笼统的说法往往一针见血,犀利深刻,画龙点睛,是听众想说而没说的话。在“三连三”的表演过程中,像下面这样的地方通常会引起笑声:“现在我有向导了”、“这叫什么”、“嘿,都是安排好的”、“那还不错,老师给徒弟鞠躬,摔倒了”、“还不错”等等。尤其是整篇文章结尾的那句话,引起了更多的笑声。这是因为观众全神贯注于故事,无暇思考评价的语言。演员一针见血之后,既意外又好吃。我如释重负,不禁露出会心而开朗的笑容。这笑声既是对故事中人物的鄙视和吐槽,也是对演员爱恨交加的态度和机智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