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迪丝·华顿的长篇小说《纯真年代》,应该如何对这部小说进行评价?
伊迪丝·华顿准确地描述了当时纽约的社会和习俗。人物在绝对禁锢中的呆板、做作和虚伪的标准,日常琐事的单调,热情的逐渐僵化,感情的麻木和生命活力的丧失,都被描写得很好。她生动地称之为“一种用符号代表的天地,在这里,真实的事情从来没有说过、做过,甚至没有想过,只有永远按照个人意愿的符号代表”。
作者与上层社会的矛盾在《纯真年代》中得到了充分的解释,这种矛盾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纯真年代”的主题很耐人寻味。作者无情地嘲讽了她从小就非常熟悉的上流社会及其保守可笑的道德观念,但她肯定了上流社会的一些价值观,包括正派、诚实、责任等。作者对现实社会的肯定,其实是个体在社会巨大压力下的一种屈服,是一种无助、无力解决、无处突破的状态。因此,在这样一个矛盾的社会中,个人的命运注定是一场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从无助的现实世界延伸到了理想的精神世界。现实世界充满了局限和矛盾,但她创造的精神世界却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在她的精神世界——纯真年代,一切都是徒劳的。
小说中,博福特一家命运的起起伏伏是纽约社会新旧交替的缩影。在小说的开头,博福特是旧纽约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人物,在那里,家庭被视为最高和最低。他没有贵族血统。起初,他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进入上流社会。然而,他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巩固。一旦他违反了纽约社会的既定商业原则,他就会被无情地扫地出门。博福特个人命运的起伏反映了社会道德和家庭观念对商业的制约。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博福特的私生女安妮回到了团体约会,但她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爱戴。小说的最后,纽兰的长子与安妮的婚姻代表了世纪之交新一代的生活方式,也说明了社会进步的步伐不可阻挡,前者在企业与家庭的竞争中稳稳占据了上风。商业的巨大影响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促进和加速了社会的发展和裂变,重新起草了社会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