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逸仙小学的历史沿革

民国十八(1929年)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辟中山大道,开中山东路,建逸仙桥,幼幼蒙学更名为南京市立逸仙桥小学。

民国二十二(1933年)《中国第一次教育年鉴》中有:民二以后,市教育局指办:将全市划东南西北中五区,各区设实验小学一所为该区学校的中心,将现行各种教学方法上及组织上之制度,设立各种研究会。逸小为南京市东区实验小学,重点是实验国文教学。

抗战期间,南京沦陷,校舍被伪中央救济院第四分院占用,收容七岁至十六岁的孤女288名,校址易地,校长胡吉石。

民国三十七(1948年),校舍收回复课,校名第一区逸仙桥国民学校。

1949年暑假,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委派葛维民接替原任校长张玉冰。1951年1月15日,学校更名为南京市逸仙桥小学。1974年民办汉府新村小学并入逸仙桥小学,校长陈佩玲,教职工11人,有8个班,***409人。1983年8月附属幼儿园迁入汉府新村小学原址。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名为继抗小学、东方红路小学。

1990年6月1日,在南京原孙中山大总统府举办《南京市逸仙小学与中山市翠亨学校缔结友好学校典礼大会》,由江苏省孙中山研究会秘书长朱德希主持。逸仙桥小学正式更名为南京市逸仙小学。2003年大行宫小学撤消并入逸仙小学。2004年解放路小学撤消并入我校。

弘扬逸仙精神是学校的传统特色,逸仙精神促进了学生思想素质的发展,提升了学校育人的综合水平。学校创办100年来,为国家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遍布海内外,他们中间有许多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人士。

1987年10月16日,著名电影演员、导演许还山回到母校,朗诵了他自己的一首怀旧抒情散文。 1935年毕业生黄其萱女士于1994年代表纽约华侨来北京参加国庆45周年活动,她赠送当年的全体毕业照给母校。其他如杨振宁博士的秘书王昌煦先生,台湾曹蔚东先生等校友都曾重游故地,探望母校。台湾著名诗人席慕蓉在她的《同一首歌》的开头写道:我是不到五岁就进了小学一年级,在南京,在逸仙新村附近的小学里,即逸仙小学。毕业于我校的还有现南京市副市长陆冰、南京市教育学院院长王泽农、东南大学副校长兼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李延保以及南京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陈谦平先生等知名人士。

逸仙精神始终贯穿在学校的进步和发展之中,1995年以来,学校先后被命名为文明单位、市双拥工作先进集体、市规范化学校、市优美校园、市教育科研基地、市德育先进学校、市心理教育实验基地、实验小学、模范小学、素质发展研究先进集体、心理教育研究先进集体、中央教科所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并被《江苏省名小学》编录入册。2001年学校被确定为南京市首批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教学情境的生活化、自然化、多样化、个性化,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脑力的激荡,充满成功的喜悦。学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促进了每一位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