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优秀教学案例

内容摘要: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诗词优美的节奏,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给予人心灵的享受,文化的熏陶,人格的锤炼。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怎样赋予古诗教学新的生命力?我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中有了思考与尝试,课堂以版块模式展开、以两教时完成:复习回顾、导入新课?小组学习、理解诗意?把握意象,感受意境?合作创新、古诗新唱?创作诗句、诗意飞扬?组诗解情、融会贯通。

关键词:古诗合作、创造、赏析。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在浩如烟海的文学长河中,宛如璀璨夺目的明珠。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诗词优美的节奏,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给予人心灵的享受,文化的熏陶,人格的锤炼。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语言清新、情趣盎然,又是众多诗篇中朗朗上口的佳作。或许,初时诵读这些首诗,感觉诗句平白如话,意境平淡如水,但细细品来,却含英咀华、意味深长。如何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赋予诗歌教学新的生命力,打造诗意的高效课堂?我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中有了思考与尝试。

一、采荷风悟荷语?小组学习,理解诗意。

1、这首诗里没有一个生字,你能把它读好吗?

2、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首诗,能不能说一说你的预习所得?

3、出示小组讨论、汇报内容:

(1)我所了解的作者。

(2)我所知道的写作背景。

(3)我会解释的词语。

(4)我体会的诗句意思。

4、小组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解读:把具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作理性的分析,不是属于诗歌的诗意课堂。自主的、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调动自己的一切感官和经验,去感受词语的气息,去触摸诗句的质地,去把握古诗的脉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学会借助网络资源、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资源***享等方式自主学习,无需老师逐词逐句讲解。尤为可喜的是,学生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对于收集的资料不再是照搬全念、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是有取舍、选重点地为己所用。导学出示的?小组讨论、汇报内容?,对于小组学习有清晰的指导作用,汇报时,明确的分工使每个组员都各司其职。小组学习不再是表面的轰轰烈烈,不再是好学生?独舞?的舞台,而是?百花齐放,香飘课堂?。课堂上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自主学习氛围,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人面荷花相映红?把握古诗的意象,感受古诗意境。

1、播放十里荷塘的视频,学生谈谈感受。

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这种情景吗?

解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所以,古诗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意象组合构成意境。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往往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诗意,于是反复解说,让学生背诵诗意,而忽略古诗的意象和意境的感悟,这样的结果不会使学生真正走进古诗,体味古诗的美。在这个环节中,没有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视频,感受本诗中的意象?碧叶、红荷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意象,体会到的意境,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独特的感悟理解了诗意,领略了诗情画意。

三、好诗不厌百回读──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情画意。

1、试试看,怎样能读出这种美呢?读出你不同的感受来。

2、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解读:王荣生教授说,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学生读不出的,让他读出;学生读不会的,让他读会;学生不喜欢的,让他喜欢。真正的阅读应该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阅读过程应该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窦桂梅老师的?激昂处送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无不在告诉我们:诵读,就应该让学生感情飞扬。学生读古诗时的停顿、重音的处理,代表着他对古诗的独特感受,教师不应以教参上的朗读指导来替代学生的个性化感受。因此,课堂上?你可以这样读?、?你也可以这样读?、?你还可以这样读使课堂上呈现了多姿多彩的诵读版本。

四、浅吟低唱品古诗,一诗一曲也动人。

1、一池的绿叶红花,让我们大家读出了别样的风情、别样的滋味。播放歌曲《古诗新唱》。

2、小组合作,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演绎古诗。

解读:但凡熟识中华古诗词的人都知道,唐诗、宋词,都是可配乐吟唱高歌的。通过读、吟、唱,使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体味古诗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在教学中通过播放古诗的吟唱录音,让学生欣赏;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创造表演唱,以声音曲调来增加诗歌的力量,唤起学生内心意象,发挥想象、联想的作用,培养审美能力。你能想象在短短的时间内,学生会用《左手右手》(《喜羊羊之虎虎生威》主题歌)的'曲调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吗?你能想象学生会分男女声部来和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吗?你能想象学生在唱歌时的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吗太多的意想不到在?唱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读、吟、唱?多元性的古诗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创造的火花,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的每一曲都是心灵流动的乐章。

五、小荷才露尖尖角,诗坛渐显莘莘才。

1、面对此情此景,杨万里写下了千古绝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此时的你又该如何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

2、请同学们每人写两句诗,写出你此时的所见及所想。

解读:美已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被孩子所感受。但是,古诗教学的目标仅此而已吗?诵读《唐诗三百首》、记忆《小学生必背诗词70首》的目的仅此而已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想,古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悟情感,还可以让学生学一学、写一写,做做小诗人?这是学生对美的感受的释放,是用文字定格的形式诠释自己的理解。也许此时孩子的文笔有些稚嫩、诗句有些青涩,甚至不能做到对仗、押韵。但是,作为教师仍要不遗余力地鼓励学生倾吐真情实感,不拘形式、不拘?小节?,让学生享受自由表达的快乐:?红颜娇羞婷婷立,玉盘铺展绵绵延?;?骄阳当空耀光芒,绿叶丛中掩娇颜?;?绿荷捧雨如碧盘,红莲带珠赛西施?;?西子湖里谁最美,艳阳之下叶掩荷谁能说这些孩子不会引领未来的诗坛?谁又能说这些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不会开创新诗的未来?在课堂上,在创造中,心灵流泻的诗篇轻轻摇曳。诗意,轻舞飞扬。

六、诗含天下景,词蕴人间情?组诗解情。

1、孩子们,同样是写西湖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我们昨天学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出示表格。

诗题

不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天气

景物

色彩

感受

2、小组讨论,汇报。

3、杨万里的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成了写荷花的千古绝唱,其实他还有一首写荷花的诗也是脍炙人口。出示《小池》。大家比较一下,这两首同样写荷花,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送荷花诗。

4、诗题中一个?送?字,不由让我们想到了不少学过的送别诗,谁能背诵几句?

5、这首诗题为送别,可诗中却一字未提,你怎样理解?与我们以前所学的送别诗有何不同?

解读:曾听过徐州市泉山区教研室朱晓红老师所上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上,朱老师没有就诗讲诗,甚至说,在本诗的教学上所用时间寥寥。而是将与之相关的多首古诗融入课堂,带领学生从古诗的写作内容、写作特点、写作方法等方面探讨、赏析古诗。课后听到很多听课老师评议?这堂课内容太多了?讲得太深了但是,难道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化,就只能教给学生理解字词、体会诗意、断句重音、熟读成诵?仅此而已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多如繁星的古诗长河中,如何尽可能多地撷取优秀的古诗文融入语文课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古诗的魅力?我想,朱老师的课堂给了我们启示:将当堂要学的古诗和与之在情感、内容等方面相关的诗组合,通过组诗的拓展阅读,引领学生真正读懂古诗、走进诗的世界。运用迁移,扩展诗情,触类旁通,形成理解链,更便于学生全面地把握古诗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

古诗,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一首又一首的绝唱或灵动、或凝重、或温情、或伤感、或隽永、或深邃?浓浓的,饱含深远的文化底蕴。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让我们的学生喜爱读诗吧!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慢慢地咀嚼与欣赏,寻找诗的精妙,体会诗的瑰丽,并由此慢慢获得鉴赏诗的本领,获得对美的敏感力。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慢慢前行,细细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