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闹剧下最后的觉醒,从封建蒙昧走到觉醒反抗究竟要多久?

鬼子来了影评:黑色闹剧下最后的觉醒

我们曾经沉默着,怯懦着,以为平凡的人性和平凡的生活就是生活的全部,在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下,试图苟延残喘;却最终被沉重的现实击败,在一次又一次的摧残和折磨中,终于把反抗和觉醒的火燃烧起来,终于把麻木的黑白变成了鲜活的彩色。黑白电影的拍摄手法,黑色闹剧的整体基调,压抑而鲜活的主旨内核,成就了《鬼子来了》,也成就了姜文。

故事从一个黑色的夜晚开始,挂甲台的普通村民马大三,在这个夜晚被迫接手了两个烫手山芋:日本兵花屋小三郎和翻译官董汉臣。整个村庄的平静,也就此被打破……直至电影接近尾声,马大三的头颅被砍下之前,全篇一直以黑白基调为主,这种黑白是蓄意为之的,不全然是因为技术受限的黑白。这是村民们眼里的黑白,没有善恶之分。

没有家国之仇,更没有反抗之心,有的只是最平凡的人性和一颗想要平静生活下去的心,面对驻扎已久的日本军队,他们不想反抗,也不曾试图反抗,甚至自欺欺人的和日本军队和平***处着。这是愚昧,是麻木,却亦是中国下层百姓最朴实的愿望。但他们最终也没能如愿,失去一切的马大三,在失去生命之后看见了彩色的世界,他的头颅滚落在地上,意识清醒地却燃烧着,他觉醒了,只是有些晚了。

 虽说沉重,但整部影片的氛围却不伤感,反而穿插了大量的黑色幽默,在让人啼笑皆非的同时,也隐隐预感到最终的结局。笑过,闹过,却不禁开始反思,开始痛心。整部电影里没有一分一毫的英雄主义,电影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有着人的恶劣根性与自我欺骗性的普通人。他们是中国最下层的劳动人民,蒙昧和未开化是打在他们身上的标签,习惯了逆来顺受,习惯了遭人摆布,却以鲜血给了时代当头一棒。

这部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他们有血有肉,有微小的善良和骨子里的怯懦,平凡而又坚韧,像蒲草一样生长;但他们的生活却又是压抑的,不仅仅是因为黑白色的电影主调,更因为思想上的尘封和未觉醒,致使他们只能在日军的压迫之下伏低做小,最终未能幸免于难。

这场黑色闹剧下最后的觉醒,让马大三低到尘埃里的头颅,得以睁开双眼,看见彩色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