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抗战英雄
个人简介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汉族。
陕西省米脂县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将领。
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追随蒋介石。
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中校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指挥收复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
1933年以副师长身份指挥长城古北口对日战斗,激战三昼夜,歼敌2000余人。
1937年,杜聿明受命组建 *** 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
1937年5月,首任装甲兵团团长。
8月率部参加淞沪会战。
1938年7月任第200师师长。
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使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受到重创,歼灭日寇4000余人,击毙敌旅团长,获昆仑关大捷。
1942年3月任中国远征军第1路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滇缅对日作战。
1943年1月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
1945年2月晋陆军中将,在解放战争时期被蒋介石视为股肱,堪称救火队长,奔波于辽沈、淮海两大主战场。
1945年10月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指挥所部进攻东北解放区。
1948年8月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
10月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旋回徐州任原职。
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战役中所率各部全军覆没,于现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张庄寨镇张老庄村为中国人民 *** 所俘。
1959年12月4日第一批特赦,1961年3月,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
1964年被特邀为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和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
1981年病逝于北京。
杜聿明
青年时期
杜聿明于1904年11月28日出生在陕西米脂县东区吕家崄杜家湾。
祖辈是当地封建地主。
父亲杜良奎,是清末举人,在西安长安大学堂执教时,参加了同盟会,曾数度回米脂,鼓动县里的民团赶走了清 *** 官吏,并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
生母叫高兰庭,出身贫寒家庭。
杜有四个姐姐、一个妹妹,还有一个弟弟杜聿德。
杜聿明从小就喜爱玩弄枪支,常偷偷到野外去打野鸡,并偶有猎获。
十二岁时,在李鼎铭( *** 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提到过)办的成家坌小学读书。
李是杜的表哥。
杜在学习上得到了这位严师的指点。
不久,祖父母相继去世,当家的伯父杜良辅也病故了。
杜良奎一直在外教书,素来不问家务,杜聿明只好承担管家的重担了。
杜虽是少年当家,由于聪颖过人,居然很快掌握了一套经营家务、保全家业的本领。
杜十六岁时,他的父亲由榆林返家,见其因操家务,学业基本荒废,大为失望,决定将家务交侄儿杜聿成管理,杜便随父到榆林中学继续读书。
榆林中学校长杜斌丞(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是杜聿明的堂哥。
杜在读书期间,爱好体育,并且很快学会了步枪射击瞄准要领。
他立下这样的志向:要么学好英语,能够出洋去看一看世界强国,学一学他们富国强兵的方法;要么投笔从戎,自己能够训练出一支保家卫国的精兵。
毕业考试,他的英语成绩不佳,遂决心做一个爱国军人。
1923年,杜聿明在榆林中学毕业。
同年8月,与比他大两岁的曹秀清结了婚。
曹也是米脂县人,父亲是该县工商界的头面人物。
她原先在家中学习诗文绘画,婚后才到榆林女子师范读书,曾参加中国 *** ,后来“清党”被清了出来。
正当杜聿明从榆林中学毕业后急于寻求出路的时候,他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了黄埔军校招生的广告。
与此同时,他也在报刊上看到了吴佩孚办洛阳军官学校的招生广告。
由于革命思潮的影响和杜斌丞的熏陶,经过慎重考虑,毅然选择投考黄埔军校。
杜聿明全家福
黄埔军校
1924年3月,杜聿明和堂兄杜聿鑫、陕籍青年阎揆要、关麟征、张耀明等十一人,从北京取道天津,搭乘英轮南下广州。
因为于右任( *** 元老、曾在陕西担任靖国军总司令)向蒋介石的推荐,杜等全被录取,成为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生。
于右任赠给他一幅对联:安危天下重,博大圣人心。
杜编在第三队第三区队第九分队,队长为金佛庄,同学有陈赓、李仙洲、侯镜如、黄杰、关麟征等人。
开学不久,学校开始办理入党登记。
杜聿明同时收到 *** 员和 *** 员两份登记表。
他接受了 *** 党员登记表,成为正式的 *** 党员。
杜聿明受训六个月后,被分配到何应钦第一教导团第一营第三连当见习官兼军需上士。
他精心安排士兵每月六元的伙食费,带着炊事兵上街买菜,然后又跟着下厨房做饭,全连伙食办得很好,深受连长和士兵的称赞,不久擢升为第二排副排长。
他当副排长后,却对士兵要求苛刻,以致不得人心,处境困难。
1925年春,杜聿明随教导第一团参加第一次东征。
时任该团宣传队长的陈赓,见杜在连里呆不下去,便把他调到宣传队当队员,担任检查部队军容风纪的任务。
他发现任何一个官长或士兵,只要打破老百姓的一只碗或损坏一棵庄稼,都要有关人员照价赔偿,不稍假借,有时自己掏钱赔偿。
攻淡水城时,蒋介石挑选敢死队员,作为爬城先锋,他自告奋勇报了名,但未被入选。
东征军攻克淡水后,杜聿明长了一身疥疮,请假回广州医治。
疥疮治愈后,杜与其他三人回黄埔军校谒见党代表廖仲恺,廖不禁大喜,说:“你们来得正好,胡景翼(国民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河南军务督办)要办军官学校,连连打电报请广州派人协助,现在派你们到河南去,帮助胡筹备建校。”临行前,廖将一封信交给杜,要杜经过北京时,将信面呈孙中山先生。
同年3月初,杜一行四人到了北京,受到汪精卫的接待。
他们见到了已处于昏迷状态的孙中山。
杜聿明将廖仲恺的亲笔信双手递给了孙先生的副官马湘,后写了一封致廖先生的信,汇报了孙中山的病情。
接着,他们转赴开封,在胡景翼的直接领导下,协助苏联顾问,筹办军校。
仅一个月之久,胡因病去世,新任军长岳维峻(原第二师师长)对苏联顾问和黄埔学生都不相容,杜等在河南没有容身之地,被迫返回陕北。
不久,国民二军高桂滋团补充营营长、大地主吴宝山为扩大日已的势力,用重金聘请杜聿明为副营长兼第一连连长。
未几,补充营在榆次被晋军缴械解散,杜被押至太原监狱卜太原警备司令孪生达是老同盟会员,对黄埔学生抱有好感,将杜释放,还摆一桌酒饯行。
之后,杜郑重地给广州革命大本营及黄埔军校分别写了书信,汇报自己的情况,请示行动。
*** 中央组织部即回信指示:希望杜聿明仍留北方,争取机会和马湘联系,参加在北京碧云寺停厝的孙中山先生灵榇的守护。
这时,正好高桂滋奉令率部开赴北京,担任京畿的卫戍勤务,重新组编的吴宝山补充营也随团北上。
到达北京后,高桂滋将补充营改为特务营,派该营进驻西山碧云寺静宜园,守护孙中山灵榇。
杜聿明仍任该营副营长兼第一连连长。
杜聿明被俘
突围被俘
1949年1月1日,蒋介石宣言和平。
杜聿明也觉得只有和平才是出路。
但到1月3日,杜忽然接到蒋的命令,按原定空军掩护突围方案实行,自5日起投足三天的粮弹。
杜见蒋还是选了下策,认为这下子没有希望了。
果真, *** 于6日发动声势浩大的攻击, *** 军一触即垮。
杜急电空军轰炸支援。
7日,李弥兵团司令部所在地青龙集阵地被突破,杜又急电请蒋在10日投毒气弹,掩护突围。
9日黄昏前后,杜到陈官庄第五军司令部,企图纠集残部,按照蒋介石的命令于10日上午突围。
然而,邱清泉、李弥等人威胁式的劝杜,必须当晚突围。
他被迫给蒋发了最后一个电报,说:“各部队已混乱,无法维持到明天,只有当晚分头突围。”之后,他仅带着副官、卫士十来个人单独行动,10日凌晨,即被 *** 战士所俘。
当杜聿明被俘的消息传出后,他的妻子曹秀清马上赶到南京,要求见蒋介石夫妇。
蒋未接见,只批示:“杜已被俘,着速厚慰其家属。”曹不满,便到“总统府”吵吵闹闹,说:“我的丈夫身体有病,还要他率部突围,他走不动,突什么围呀!不是明明要他的命么?”当时小报登载“曹秀清大闹总统府”的文章,就是描写这件事。
南京解放前夕,曹独携四个子女飞到了台湾。
杜聿明被俘后,受到了人民 *** 的优待。
原来他健康状况不佳,患有多种疾病。
多年来,在战犯管理所医务人员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杜所患的胃溃疡、.肺结核和肾结核等长年痼疾,终于逐渐好转、康复直至痊愈。
特别是对他的脊椎炎的治疗,人民 *** 投入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
医务人员除投以药石外,还为他特制了一具合身的石膏板,使他能够舒适地安眠入睡。
就这样,杜的脊椎炎也获得痊愈。
抗美援朝的胜利,对杜聿明有巨大的影响。
开始,他对 *** 能否打败拥有现代化装备的美国侵略军,是持怀疑态度的。
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扫国内一部分人中存在的崇美、恐美思想,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也震荡着他的心灵。
他深情地说:“我对于抗美援朝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的豪情壮志,感到无比兴奋和敬佩。
中国人民在 *** 的领导下,确实站起来了。”
1957年,美籍华裔杨振宁博士获得诺贝尔奖金,周恩来总理在北京立即派人与杜聿明联系。
此时,杜才知道自己的大女婿为何许人。
他为大女儿高兴,也为自己高兴,更为中华民族高兴。
他在一张十六开的无格信笺上写下:
亲爱的宁婿:
我祝贺你获得诺贝尔奖金,这是民族的,
你要注意政治。
杜聿明即草
同年秋,人民 *** 组织战犯到祖国各地参观访问,杜聿明喜出望外。
杜随行参观了北京城郊、市区、官厅水库以及天津、沈阳、鞍山、长春等地,看到新中国各方面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受鼓舞,特别是参观长春市第一汽车制造厂,当他在装配车间看到从流水作业线上每八分钟开出一辆汽车时,心情非常激动。
到了停车场,他还要求开了一下这种崭新的卡车。
从外地参观回来后,杜聿明被特许观看了1958年国庆阅兵式和群众 *** 的盛况。
他感慨地说:新中国新在那里,我看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新中国是真正的国家;第二,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第三,新中国开始有计划的建设。
1965年6月杜聿明先生在办公室
建国之后
1959年12月4日,杜聿明作为第一批特赦战犯,接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书。
他声泪俱下地说:“党和毛主席对我这样一个罪大恶极的头等战犯,给予特赦,我无限感慨。
誓在有生之年,继续学习马列主义、 *** 思想,使自己成为新人,永远跟着 *** 、毛主席走社会主义道路,无论遭受狂风暴雨的阻碍,生死以之,决不返顾!”
13日,周恩来、陈毅等 *** 同志接见了十名特赦战犯。
杜对周总理说:“学生对不起老师,没有跟着老师干革命,走到反革命道路上去了,真是有负老师的教导,对不起老师!”周总理回答说:“不能怪你们学生,要怪老师没有教好。”说罢爽朗地哈哈大笑起来。
杜又向陈毅副总理检讨说:“我在淮海战场刚刚被俘时,老总要见见我,我当时抱着与 *** 誓不两立的反动立场,拒不见面,确实是顽固透顶,应该罪加一等。”陈老总摆摆手,笑着说:“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1960年7月,周总理、陈毅宴请来我国访问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邀请杜聿明作陪。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是非洲战区地中海战场的指挥官,杜是中国战区中缅战场的指挥官,彼此闻名,互相倾慕。
席间,英国元帅问他:“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杜指了指坐在对面的陈毅元帅说:“我都送给他了。”陈毅却摇摇头,笑道:“你没有这样大方,是我们一口一口吃掉的。”事后,杜聿明说:“这当然是说笑话,真正说来,陈毅那句话我只能同意一半,因为 *** 军队有一半是败在自己手里的,这方面我有切肤之痛,在心里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就象过去机械化部队的战车,留在泥泞道路上的车辙……”。
杜聿明故居
1961年3月,杜聿明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文史专员。
他积极撰写文史资料,力求忠实地把过去的经历记录下来。
早在北京功德林监狱期间,杜聿明就通过我国 *** 的帮助,与在美国的大女儿杜致礼、女婿杨振宁博士取得了联系。
1958年,又与由台赴美的妻子曹秀清取得了联系。
经过长期的通信,曹秀清逐渐打消顾虑,于1963年6月由美国飞赴北京。
1963年7月,在周恩来总理精心安排下,杜聿明携妻同在北京团聚的战犯和他们的家属一起,到祖国各地参观一些建设项目,游览名胜古迹。
1964年11月,杜被特邀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他写信给周总理,表达自己对党和人民 *** 的感戴心情,决心以有生之年,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竭尽努力。
1978年他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悼词中这样评价他:“他虽然走过曲折的道路,但他有光荣的后半生,为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人民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