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叫高粱电影

对于电影《红高粱》,童年的记忆只依稀记得抗日的英雄和红色的天空。后来高中读了莫言的小说,才体会到爱恨纠葛和家国仇恨。莫言是从那个时候走出来的,所以话不多。他在《红高粱》和《第三人称高粱酒》中的陈述用蒙太奇手法驱散了太多爱与恨的重量。只有深入了解后,我们才能感受到每一个字都像一把砍刀,刻入骨髓。但是,张艺谋不一样。

这次再次观看《红高粱》,虽然是第二次,但给我的震撼和感动远远超过第一次。很多小说翻拍成电影后会让原著党哭晕在厕所。张艺谋翻拍这部电影无疑是业界良心之作。他用自己澎湃的热血和雄心拍摄了《红高粱》,他对原著和作者的尊重在这部电影中随处可见。

许多人总是夸大导演对小说翻拍的贡献。显然,是作者绞尽脑汁设置的场景,是他煞费苦心埋下的伏笔,都被冠在了导演的头上。这种现象总是让导演很容易获得大量好评,这导致许多导演拒绝一劳永逸地对小说翻拍给予更多关注。所以很多人都惊叹,比如“张艺谋在《红高粱》中埋下暗线,而且全片都有红高粱。用红高粱引出抗日,引出解放人类自由的方法。”“九儿结婚的场景很精彩。“等等,我不重视。这就是书中的内容,这就是莫言的高明之处。张艺谋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整部电影,我更关注张艺谋的改编。

在小说中,莫言在复述父亲的故事,他想用父亲的所见所想来描述祖父和祖母的故事。所以小说中的故事非常破碎,需要读者自己去梳理。然而,张艺谋在电影中放弃了这种蒙太奇手法。虽然有旁白,但这是九儿结婚的照片,这使观众先入为主,并执行了故事的男女主角。然后一气呵成地讲述整个故事。小说中对结婚的描述非常详细,九儿似乎已经满足了结婚的所有禁忌。但在影片中,张艺谋剪掉了这些情节,只让九儿用脚撑着窗帘观看余占鳌,余占鳌把九儿的脚送进了汽车,撞上了汽车,遇到了假三炮。有了这些东西,观众心里也有了分数,剧情的发展也就顺理成章了。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曾经强调九儿的脚,三寸金莲,包裹得非常好。九儿和余占鳌的爱恨情仇来自九儿的脚下;假三炮觊觎九儿,随机应变,最后被余占鳌杀死也是出自九儿之手。然而,学者是自负的,总是喜欢让读者自己发现关键点,所以太容易淡化它们。然而这一点被张艺谋抓住了,并被无限放大,成为影片的亮点。对于高粱酒,其实莫言在书中并没有说颜色。但是,张艺谋坚持红了。第一,因为高粱酒原本是高粱酒精制工艺的红色、无色产品。张艺谋结合那个时代选择了红色;第二,它是革命、抗日战争和被压迫的中国人民和革命战士的鲜血的隐喻。除了这两点,我一直认为张艺谋选择了红色,那就是酒里的罗汉大叔的血。鬼子们来到村子里,以修路为由抢劫牲口和年轻人,并用刺刀割破了罗汉大叔的头皮。恶魔看到九儿的色心很大,九儿急中生智,抹了罗汉大叔的血,装疯。罗汉大爷被魔鬼带走后,九儿用高粱酒洗脸,与罗汉大爷的血混合后总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浓烈血腥味。九儿封好了酒坛子,谁也不许动。当九儿再次见到罗汉大叔时,是魔鬼生了罗汉大叔。所以我自私地认为张艺谋也想用红高粱酒来缅怀罗汉大爷。

在小说中,恶魔只生下了罗汉大叔。莫言描述得很详细,包括第一刀是从哪里一刀切下来的,第二刀是从哪里切下来的,以及恶魔把切下来的肉喂狗的地方。在影片中,这些血腥的场面被省略了,但增加了一个人——三炮。魔鬼首先命令屠夫砍三枪,屠夫一刀杀死了三枪,以避免他的痛苦和羞辱。就在大家的心放下的时候,恶魔命令小徒弟罗汉大叔来砍。在这种双重刺激下,相信观众的内心已经不再是声讨恶魔的残忍和惨无人道,而是上升到一种热血激荡、反抗压迫的爱国情怀。不得不说张艺谋很聪明,很懂人心。这成了影片中的一个小高潮。

在整部电影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九儿去世的时候。在小说中,九儿的死亡实际上是一个慢动作。九儿躺在高粱地里,从九儿的视角,他看到了正午的太阳,高粱随风摇曳,一群白鸽从地平线上飞过。其中,九儿曾苦苦挣扎。当他看到阳光和白鸽,感受到微风吹过时,九儿无法忍受闭上眼睛思考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然而,当她看到高粱,闻到碾碎的高粱的新鲜味道,感受到后背压在高粱上的触感时,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终于笑着睡着了。这个情节非常耐人寻味,是小说的高潮部分。然而,张艺谋在这里改变了角色。从九儿的角度来看,一个垂死的人所看到的有点悲惨和绝望。张艺谋换成了余占鳌,看到了一轮红日,漫天的红色电影也在红色天空中落幕。看红日在想什么成了余占鳌的一个悬念。我不得不说张艺谋的举动非常大胆,但九儿被余占鳌取代

整部电影更加乐观和充满希望,可以算是民心所向。

所以我认为张艺谋的《红高粱》真正的成功是因为他不愿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从一位老人那里听到了这个故事,并以新时代年轻人的口吻将其传递下去。他为这个故事注入了新的年轻的血液,他让这个故事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