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谍变的创作背景

冷战结束,美国失去了前苏联这个对手,也令美国的间谍电影或特工电影暂时少了好用的歹角。韩国电影人就没这烦恼,朝鲜仍然坚不可摧,更换了新领袖金正恩。韩国片《柏林谍变》的两国特工对决,就以金正恩上场为故事开始的契机。

柏林在冷战期间分为东西,既是一个城市有两个政权、两种意识形态,西柏林亦是铁幕下的自由孤岛,名义上并非西德管辖范围,只能靠空路及数条特定陆路,穿过东德领土通往西德。

一九六一年围墙落成,既把西柏林进一步围困,亦阻挡了东德人向西逃的路线。英美的间谍小说及电影,很快便掌握到柏林于美苏冷战的特殊位置,柏林成为上世纪六十年代间谍片的最佳背景,一九六五年有《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一九六六年更有三部:《Funeral in Berlin》、《The Quiller Memorandum》及希治阁的《Torn Curtain》。柏林既被围困,但同时是进入铁幕的刺探,或从铁幕投奔自由的窗口。虽然冷战不在,《柏林谍变》的英文片名“The Berlin File”,有点向上世纪六十年代间谍小说及电影致敬的意味,“档案”(file)一字唿应另一部英国间谍名片《The Ipcress File》,而片中的韩国特工,与美国中情局特工交换资料时,便用一本John le Carre的小说作掩护,John le Carre正是《谍网谜踪》(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及《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的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