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的三大电影公司主要指
1,天一影业公司
天一影业公司是中国的一家电影制作机构,由邵氏兄弟(邵醉翁、邵毅、邵仁枚、润润邵逸夫)于6月1925成立,专业从事电影制作和发行。
邵醉翁是总经理兼导演,他的二哥邵毅负责制作和编剧。三哥邵仁枚和六哥邵逸夫负责去新加坡和马来亚开拓南洋市场。
2.联华电影公司
联华电影公司成立于1930在罗明佑的主持下,由华北电影公司、民信电影公司、大中华百合电影公司和上海电影公司合并而成。
联华公司成立后,借鉴好莱坞的制作管理经验,采取了独立制作的管理模式,即内部工厂自己制作影片,激发了参与各方的积极性。随着日本的入侵,该公司开始制作抗日电影。
后来联华公司在有声电影的制作上开始与欧美竞争,于是加大投资,订购收音机,培训有声电影制作人。1935年,其发行的《余》在莫斯科国际电影博览会上获得荣誉奖,成为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电影。
3.明星电影公司
1922年3月中旬,张世川在贵州路创办了星空影业有限公司,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电影制作公司之一。1923出品的《孤儿救祖》在商业和艺术上的成功,奠定了明星公司的基础,也标志着国产电影开始逐渐走上正轨。
1936的明星公司一直是中国电影行业的领头羊。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拍摄了“疯狂流量”?”,“春蚕?”,以及一批反帝反封建的电影成为左翼电影运动的基本阵地。
中国电影工业的初步发展;
中国第一个电影工业时期是1922-1937。世界电影诞生的第二年,上海出现了1896部电影,中国本土电影产业从商业放映起步。
在蹒跚学步的萌芽阶段之后,它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成为一个私人行业。当时社会资本环境和业内准备日趋成熟,民族工商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机遇。个人/社会资本,更准确地说是“热钱”的逐渐填充,使得许多资本家开始瞄准电影这个新行业。
在这个行业,人才和技术的储备是充分的。张士川、郑正秋、、以及后来的邵氏兄弟等一批电影人是从摇篮里走出来的先锋。他们不同程度地涉足电影业的创作、制作乃至发行和放映,积累的经验使他们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电影的中坚力量。
在技术上,最初的设备使用和拍摄过程依赖于外国技术人员,但随着罗永祥,董和等第一批技术人员的加入,这种情况很快被打破。
有了以上条件,以1922成立明星公司为标志,电影公司迅速成长,在1924-1926达到高峰。据统计,全国* *电影公司175家,仅上海就有141家。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电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