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传奇如何改编自原著封神演义

哪吒闹海》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于1979年5月19日在中国上映的一部动画电影,片长五十八分二十九秒,影片主要讲述了陈塘关李靖之子哪吒出生、闹海、复生和复仇的故事。影片获得了国内外众多奖项,一经上映,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作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先驱之作,以其民族化风格,享誉国内外,也成为适合全年龄观看国产动画的经典之作。笔者认为,《哪吒闹海》之所以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与它的至简至淡的美学风格是分不开的。

《封神演义》一般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亦是一部中国古代的神魔小说。为明代许仲琳(一说是陈仲琳)所著。以姜子牙辅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阐教、截教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封神的故事,包含了大量民间传说和神话。有姜子牙、哪吒、杨戬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最后以姜子牙封诸神和周武王封诸侯结尾。[1]哪吒闹海》主要截取了其中关于哪吒出生、拜师、闹海和重生,故事本身基本沿用了封神演义本身的内容。

中国文化一向讲究“留白”,有至简至淡的传统,比如国画中的留白,书法中的飞白,音乐的绵长,诗词中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等,无一不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中至简至淡的美学风格。与此同时,作为一部主要面对儿童的动画作品,将改编的故事简单化集中化,不蔓不枝易于理解,也是《哪吒闹海》至简至淡风格的原因之一。

一、不蔓不枝——叙事和主题的至简至淡

首先,《哪吒闹海》的整体叙事实践了至简至淡的美学风格。一方面,与《哪吒闹海》叙事的中心的选取有关。它选择了《封神演义》中最有代表性和奇幻性的部分“闹海”。整部电影开始于哪吒传奇的出生,高潮于哪吒壮烈的死,结束于哪吒传奇的复仇和复活,形成了自己独特完整的结构,使得“哪吒闹海”的故事脱离于封神演义的话语系统,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 另一方面,在叙事《哪吒闹海》还选择了去除多余背景和简化历史的选择,让故事不再是封建背景下的神魔故事,而是充满奇幻色彩的童话故事,这种改编是富于时代性的,是现代观者所能接受的,所愿意接受的。

《哪吒闹海》在展示少年英雄哪吒的勇敢,简练集中。《哪吒闹海》这一影片既是对于传统神话故事的重新演绎,更是要借着这一故事来教化、鼓励、帮助孩子成长,展现了小英雄面对恶势力和死亡的勇敢。

将哪吒闹海的故事分成三个部分来看,以哪吒牺牲自我,得到重生为分界线,对于勇敢的定义进行了新的阐释。在牺牲以前,他是秉承天生的本事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帮助要被抓走的小孩打跑了巡海夜叉,接着又抽了龙太子的筋。这种勇敢是不计后果的,虽目的单纯,却表现出不成熟的鲁莽,是幼稚的,凸显的是天性的勇敢。在第二个部分,东海龙王汇集四海龙王水淹陈塘关,全城百姓性命攸关,为了不让父亲为难,百姓受苦,哪吒抽剑自刎。此时所体现出的,是牺牲小我,不惧生死的勇敢。第三个部分,哪吒受太乙真人帮助,在莲花中得以重生,重生后的哪吒扑入太乙真人的怀中痛哭,这时的哪吒便是真正的成长了,遭受了委屈,经过了磨难,再次得到生命的哪吒获得了新生和新的力量。这也是佛教文化中“涅槃”的意义。当哪吒再次“闹”海入龙宫,将四海龙王全部歼灭,这时,便完成了对于“勇敢”这一主题进行诠释的全过程。真正的勇敢不仅是力量和胆量的体现,同时也是牺牲。真正的勇敢是一个成长的过程,由个人冲动的鲁莽到理智的勇敢。影片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小勇和大勇的观念直观地表现出来,在这一影片中对于勇敢的诠释,是赋抽象性和哲理性的,带有中国传统故事的特点。在对其传统题材的改编中,既去除了原有题材中的封建糟粕,同时又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于“勇敢”的诠释加入其中,从而将电影本身的文化内涵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符合了现代观者的精神需求,不失为改编的典范。[2]

二、个性鲜明—角色设置的至简至淡

在人物数量上,《哪吒闹海》选择了将《封神演义》本就不多的人物数量简化的处理。比如重要人物白骨洞石矶娘娘一条线,故事本身也是十分精彩的,特别是“乾坤弓”“震天箭”作为哪吒能力和性格的展现其实还是有必要的,但是直接选择了删去的处理方法。对于哪吒的兄弟金吒木吒也选择直接删去不表。对于哪吒重要的靠山师傅——太乙真人的多次出现改为两次,哪吒本来是需要师父指示的内容,直接转化为独立人格的出于性格、成长和紧急状况所做的决定。

关于李靖父子的关系进行了省略,李靖不再是一个“没有主见的武夫”“胆小怕事的父亲”“嫉恶如仇的蠢蛋”“顽固的卫道士”“愤怒而冷血无情的凡人”,哪吒死后还不依不饶导致父子反目。正如哪吒的控诉“李靖!我骨肉已交还与你,我与你无干碍的,你为何往翠屏山鞭打我的金身,火烧我的行宫?”而是一个给予了哪吒一个为子求师、维护孩子、心疼哪吒、不忍下杀手的传统意义上“好父亲”,李靖为解救陈塘关百姓而欲杀哪吒,却顾及顾念骨肉亲情,无法下手,哪吒为顾孝道和百姓安危,选择自刎。

太乙真人这一形象,原本是道教仙人,但出于儿童本位以及时代精神的考虑,编剧希望能将主旨导向为关注“人”的特性,而非“神”。因而在影片开篇就由太乙真人自己道出了一句“神仙也是凡人做,只是凡人心不坚”。并在随后的角色描写中,更加着重于将其刻画为一个极具智慧的开明老者,虽具仙术,但其重点却在于对于正义的坚持和维护。这样人性化的角色定位在儿童本位的神话影片,对于凸显“人”性的坚强和勇敢,凸显“人”的成长历程显得尤为重要。[3]

在《封神演义》中龙王是因为夜叉被杀,其权力和领地受到挑衅而气,因为敖丙被杀而暴怒,一定层面上他是一个无辜受害的老父亲,而他失去爱子之后也只是选择了先向李靖控诉,然后找玉帝求公道。而《哪吒闹海》中,龙王是彻底的操控百姓生死、需求无度、造成水害的反派,为了一己私欲吃小孩,利用自己的权力以权谋私,安然享受百姓的祭祀,领地意识或者是“地盘意识”浓烈,还暴躁易怒、欺软怕硬、出尔反尔、小肚鸡肠,“爱打小报告”,在天庭,他被小英雄哪吒戏耍和擒拿,简直大快人心。

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哪吒这个中心人物的设置,使得观众的视线集中于哪吒的传奇指出、性格的转变,其正义与勇敢,而把其他作为一种烘托而存在。而哪吒的人物设置也单纯化了。

在封神演义的故事中,哪吒出世这一段,几乎没有对于善良、正义、亲情这些元素的表现。主要是在“兴周反殷”这一大“义”的背景下,体现了哪吒的神力,和不为世间伦理、亲情所羁绊的个性。在《封神演义》中,哪吒生于权贵之家,天生叛逆,虽不惧险恶,同时也每天惹是生非。不受家庭和礼教的束缚,甚至最后与父亲反目成仇。得莲花身后,要寻父报仇。同时与龙太子的冲突也源于天热洗澡,而非打抱不平。在整个封神演义“反殷”的大背景下,其主要体现的是神性和反叛性。所要宣扬的是君权神授以及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在《哪吒闹海》的影片中,在保有对于大“义”的诠释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人性化的主题。如哪吒闹海,不再是因为天热洗澡而闹海,而变成了要解救将要作为“牲祭”的小孩,这一情节的加入,直接赋予了哪吒正义感和天性善良的个性。[4

三、几笔晕染——视听语言的至简至淡

红绿蓝黄四种最原始最饱和的颜色,展现了《哪吒闹海》的故事。人物造型在色彩上多采用火和衣服的红色,水的蓝色和绿色,大地天庭的黄色等生机蓬勃的颜色。哪吒出生造型以红色为主调,突出哪吒善良勇敢的性格特征。哪吒重生的造型采用火的红色及水的绿色,象征哪吒的再生,充满生机和希望。

《哪吒闹海》的台词简单明了,与《封神演义》中的文化气息浓厚的文言文不同,一定程度上是直白简单的,特别是哪吒的台词,往往非常明确坚定。对于影视作品特别是动画作品来说,能够说清楚讲明白用现实的言语来表达才能够被大众接受认可,让孩子听明白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化作用。当然简单并不意味着是幼稚的。

《哪吒闹海》台词很有设计感,师傅的慈祥成熟,李靖的犹豫疑惑,母亲的温柔珍爱,龙王的偏激贪婪,哪吒的天真勇敢,都是通过简单日常的话语加上俗语和哲言,在短短不到一个小时内展现的。

《哪吒闹海》的配乐一定程度上直接代替了叙事,将氛围的的轻松紧张、打斗的惊险刺激、奇幻的场景和情节,直接用背景音乐和生动的音响展现出来。特别是哪吒出生和重生的快乐和传奇,通过充满灵性的音乐直接传达给观众,结尾斗四个龙王,直接搬用中国古代戏曲的写意化音乐,一方面很震撼使得打斗显得激烈紧张,一方面张弛有度又不失诗意的美感。

《哪吒闹海》二维平面化的处理,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技术,但是也能看出有些部分是刻意为之。人物形象取材于古代皮影等戏剧和敦煌的壁画,即使是闹海画面中的海水也是颇具中国特色的版画风格。一方面,这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转化和发扬,一方面也是一种刻意的简化。平面化二维化的人物和场景设计充满了间离感,使得打斗更有一种滑稽荒诞的成分,而不流于血腥残暴,使得诗性神话色彩更加浓重而不流于写实。

四、结语

虽然在技术发达的今天,《哪吒闹海》这部动画电影显得不够成熟和“高级”,但是经典需要不断回视而获得启迪,特别是老一辈艺术家的工匠精神,他们足够认真踏实,他们对于艺术作品改编的民族化、简约化道路,对于传统文化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论文化产品产出数量如何,如何能够做出拿得出手的、质量上佳的、甚至脍炙人口享誉国际的艺术作品,还需要影视工作者的反思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