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莉莉·玛莲》影评

1943年的德国带着一种残酷的萧瑟,二战正酣的纳粹开始闻到无法阻挡失败的气息。这时,一曲忧伤而略带哀怨的歌曲——《莉莉·玛莲》,唤起深藏在士兵们心中永久的乡愁与爱意,它成了炮火连天的日子里唯一的慰藉……

法斯宾德用独特的方式把好莱坞情节剧和自己所擅长的间离技巧结合起来,为观众呈现出一部相对通俗并且华丽非常的影片。这是法斯宾德影像世界中,最容易被理解的一部,虽然影片各方面看来都不像法斯宾德其他电影那样,才情喷薄。不过,法斯宾德独特的处理方式依旧令人难忘,这部娱乐性和观赏性具佳的电影,除了表现出法斯宾德对好莱坞情节剧,特别是道格拉斯·瑟克电影的迷恋之外,也是法斯宾德对早期影像风格的回归。这里面包括封闭的环境、引人深思的镜子意象以及超现实主义式的布景等等,它们***同营造出一个压抑、无处可逃的世界。纳粹元首赠送给维莉的房子,洁白单调,幽闭间透出一丝冷清,这无异于一间豪华的监狱。女主角维莉就如同房子里那被框在镜子内的影子一样,无法摆脱生活困境,也无法追求自由爱情,或者说她根本就不愿意摆脱。而罗伯特的父亲对着镜子鼓掌的镜头,更给镜子注入了新内涵,它不仅是被压抑的意象,也是压抑的来源。

法斯宾德把血腥的战争场面和维莉的演唱交互切换,极富讽刺意义。他并未对战争本身,或者人物境遇表现出太多怜悯和同情,情感宣泄点到即止,呈现出一种接近现实的冷淡,甚至是冷漠。维莉和罗伯特虽然一直相爱,但这种爱意无疑是屈服于生活本身的,维莉成为被纳粹利用的宣传工具,罗伯特则在父亲的压力下,把维莉留在德国。虽然几次前来和心爱的人相会,最终还是与他人结婚,继续自己的事业。影片中人物情感变化处于一种飘忽不定的状态,它保持了观众和影片角色之间的距离,给人以思考空间,这正是法斯宾德所追求的。

《莉莉·玛莲》的灵感来自一首流行于二战期间的士兵恋歌,由当时的歌星拉拉·安德森演唱,内容描述的是即将分手的恋人在路灯下殷殷道别的情景。法斯宾德把这首富满宿命色彩和悲观气息的歌曲变成战场上士兵们挥之不去的乡愁,当音乐响起时,每个人都凝神静听,莉莉·玛莲恍若他们的母亲、姐妹、情人……只可惜一切正在逐渐变味,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每唱一次,残酷就增加一分,美好的内涵却越来越少,当罗伯特被拘禁在纳粹集中营时,不断播出的《莉莉·玛莲》成了他耿耿于怀的日梦夜魇,敌人阵营里的会面,两人都要强自压抑内心的情感,假装毫不相识,罗伯特门口的那个回头,成了两人精神上永远的诀别。当影片最后维莉用断断续续的沙哑的声音唱起《莉莉·玛莲》时,一直为她的歌曲伴奏的钢琴师正倒在前线的血泊中,一切再无曼妙可言。就在这一刻,德意志第三帝国土崩瓦解,只可惜那备受摧残的人儿,早已无力再露出天真的笑脸。

法斯宾德并未对纳粹德国表现出捶心的愤恨,也没有对犹太人营救行动表现出多少赞许和悲情,一切如同天上飘来的云朵,最终都注定要散去,包括战乱、浮名、悲剧以及爱情……

战争结束,恢复元气的维莉终于摆脱桎梏,赶到瑞士。在一个大型音乐会上,透过墙壁的方孔,看到恣意挥洒的罗伯特。此刻的罗伯特早有家室,功成名就。两人的已成陌路,向见无语。当罗伯特再次从幕前退下来时,伊人早逝,空留寂寥。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