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是什么意思?
食色性也,读作[shí sè xìng yě]。
一、含义:
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
二、出处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确是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生活的问题,一个性的问题。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是与孟子同时代的告子说的。
三、造句:
1、老祖宗很有些经典的说法,比如说:食色性也,一家伙把两样必需品一网打尽,也算够狠的。
2、就整个社会来说,情色指征已经提高并外化到与“食色性也”相称的水平,或许这与“娱乐至死”的后现代潮流不无相通。
3、古人又告诉我们食色性也,我们都是饮食男女,喜欢美食,也喜欢美女。
4、如果说下了班在家里看“黄片”还能说一句“食色性也”,那么在上班期间“观看”就着实有些让人不齿。
5、实质上,“凡贪多色”之色,已不是“食色性也”之色。
扩展资料:
1、《告子》是《孟子》书中的篇目,分上、下两篇。孟子与告子都是战国时人,孟子持性善论(人生来有向善的力量),告子持不善不恶说(即人生下来本无所谓善恶),《告子》以两人的论辩开头,集中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性、道德及其相关理论。
2、《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其学生告子(一说是墨子的学生)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和《论语》类似;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全篇***20章。
3、注:今人常习惯性地将性善与性恶相对,事实上,持性恶论的是荀子,年代晚于孟子,本篇是孟子与告子的争论,不涉及荀子的性恶说。应当指出,当时的人多用比喻论证,其某些论述按照现代的逻辑标准看并不严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