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G过载蛇形机动导弹!

10G过载蛇形机动导弹。

反舰作战历来是我国海军装备发展的优先选项,即便是整体技术水平大幅落后世界先进水平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也拥有与顶尖水平旗鼓相当的鹰击-8系列反舰导弹。而如今不论是天上飞的、海里游的、陆地跑的,但凡是能发射导弹的平台全部都有反舰型号。

我们为了让弹道导弹也能打舰艇还单独开发了天基侦察系统,甚至连陆军的火箭炮也创造性地推出海上反舰战术,与其说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倒不如说是为了反舰操碎了心。

反舰导弹的发展历来有超音速与亚音速之争,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凭借速度优势可以无视大多数舰空导弹,但体积大、射程近、易被发现却是明显的战术劣势。

比如,现代级驱逐舰配备的日炙超音速反舰导弹仅有60公里左右射程(低空弹道),在现代海战环境下很难有如此近距离的攻击阵位。如果想获得更远射程就必须爬升飞行高度,但这样一来对手就能提前发现来袭目标,更容易被拦截。

世界范围内装备数量最多的还是亚音速反舰导弹,这类导弹不仅射程更远,还可以凭借超低空掠海飞行能力获得隐身突防优势,因为受限地球曲率水面舰艇雷达对海搜索距离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难以探测远距离超低空目标。但是,亚音速导弹没有速度优势,在日益先进的近防系统,以及空基预警体系面前短板也很明显。

本世纪初期我们通过采购俄制636M基洛级潜艇,配套引进了3M-54E俱乐部潜射反舰导弹。该弹射程可达220公里,由火箭助推段、亚音速飞行段、超音速飞行段、战斗部四部分弹体组成,经过试用后发现该弹独特的亚超双速制飞行模式完美兼顾了超音速与亚音速的双重优势。

俱乐部反舰导弹的确很棒,但220公里的射程并没有形成跨代优势。

只有具备跨代优势的兵器才能掌握未来作战的主动权,也更容易在和平时期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比如F-117A夜鹰隐形攻击机、F-22隐形战斗机都曾是典型的跨代兵器。

随着国防科技工业水平持续提升,我们也逐步具备了研制跨代兵器的条件与能力。例如率先列装成军的反舰弹道导弹,还有率先实现常规地地导弹由传统弹道向机动滑翔式的整体跨越,反舰作战自然也是我们追求跨代优势的重要领域。

航天科工集团的鹰击-18就是反舰作战领域里的跨代兵器,其彪悍的性能足以改变战场规则。总师朱坤亲自确认鹰击-18射程是克拉布(俱乐部)导弹的3倍,比射程最远的战斧反舰导弹还要多出一百多公里。说明鹰击-18可以轻松实现600公里以上的有效射程,意味着该弹打击距离超越了F/A-18舰载机空防巡逻半径。

鹰击-18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跨代射程上,在拥有亚超双速飞行能力的前提下首创海浪自适应飞行功能,创造了超低空掠海飞行最低高度全球纪录,这一纪录低于各国现役舰空导弹的最低高度射界,飞行末段可在3马赫速度条件下进行10G过载的超音速蛇形机动突防。

过去我国导弹武器受限于工业水平往往体积比较大,而鹰击-18完全逆转了这一局面,拥有跨代打击性能的同时体积却更小。

鹰击-18已经足够彪悍,但它还有一个黄金搭档——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话说前文不是说超音速反舰导弹有体积大、射程近、易被发现三大劣势,为何还要搞鹰击-12?

因为鹰击-12服役最多的弹种是空射型号,歼-15、歼-16、歼-10C、轰-6K等机型都可以搭载,而空射型反舰导弹巡航飞行段完全由载机负责,由此就完美规避了传统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射程劣势。

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的体积对比国外同类型号也要小得多,因此更难被发现,且攻击航线选择更灵活,完成巡航飞行段后释放的鹰击-12在一体式冲压发动机助力下能以3马赫速度全程高速突防,400公里的射程也超越了宙斯盾雷达系统与标准-2型舰空导弹的作用距离,可在防区外实施打击。

我们可以复盘下对手要面对的局面,一路是全程3马赫突防的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另一路是水上/水下发射,以超低空掠海飞行且攻击航线更诡异多变,同时还能末段超音速突防的鹰击-18,再配以饱和攻击的数量规模,很难想象有什么武器可以有效应对这种超音速混合双打战术。

然而这还没有完,上述仅是海军体系下的混合双打,还得算上能以7至10马赫速度突防的反舰型东风快递的天顶攻击。

为什么我们如此重视反舰导弹的发展?因为列强在海岸线上架起几门大炮就耀武扬威的历史必须终结。

追根溯源反舰导弹在过去有着很强的防御属性,海军初创阶段实力难与强敌抗衡,为了结束有海无防的历史那一时期的军工人排除万难研制出了一系列反舰导弹,虽然整体实力器不如人,但手里的反舰导弹也足以在近海冲锋陷阵守护家园。

现如今琳琅满目的各型反舰导弹不再仅仅是守护海疆的利器,更是远洋舰队决胜深蓝的撒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