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同意卖了自己的车驾,为去世的颜回增加椁,是因为小气吗?
《论语.先进篇》第七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颜回去世了,其父亲来找孔子帮忙,希望孔子能卖了自己的车驾,为颜回购置一付椁,但是孔子并没有同意。理由则是自己身为大夫不能徒步出行。很多人对孔子的所作所为想不通,认为孔子也太过小气了,还说是自己最喜欢的弟子,居然这点小忙都不愿意帮。到底是因为什么呢?《论语》记载此事的原文是: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路(前545—?),即颜无繇,儒家,春秋鲁国人,字路,因此又称颜路。他是颜回(颜渊)的父亲,父子俩曾先后在孔子门下求学。孔子早期的弟子之一。
“椁”, 棺指的是装殓尸体的器具,椁则是指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使用棺椁形成制度:大概是在周代,但民间的风俗与制度之间却有一定的差距。按照周代关于丧葬的礼仪规定,天子要用二椁五棺,诸候用一椁三棺,大夫用一椁二棺,士用一椁一棺、棺和椁之间一般都不是紧密的靠在一起的,二者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隙,以便存放一些陪葬品。所以椁就成为一种室,就是平常考古的术语所说的椁室。
“鲤”,是指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因其诞时鲁昭公赐孔子一尾鲤鱼而得名。孔鲤育有一子孔伋,字子思,相传《中庸》为其所作。所有正统孔家后代都是孔鲤之子孔伋的后裔。
本章的译文是,颜渊死了,他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卖了好替颜渊做一棺外之椁。孔子说:“不论是有才还是无才,都是你我的儿子。我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并不曾卖了车徒步行走来替他做一椁。因为我要遵从士大夫的礼制,是不可以步行的。”
对于本章的理解,朱熹引用了胡安国的话“葬可以无椁,骖可以脱而复求,大夫不可以徒行,命车不可以与人而鬻诸市也”“夫君子之用财,视义之可否岂独视有无而已哉”,孔子在卫国时就曾经卖了自己的骖马,资助故人的丧事,足以证明孔子不同意把自己的车卖了,为颜回一具椁,并不是由于吝啬。不徒步出行是身为大夫的礼制。这种解释可以说是就是论事,就字面意思对孔子所说话的理解。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这样注释的“本章极多疑者。谓颜氏家贫,孔子何不能为办一椁?颜路请孔子助椁,何为独指明欲卖孔子之车?孔子不欲卖车徒行,岂更无他长物可卖?且孔子之车,当是诸侯赐命之车,岂可卖之于市?而颜路请之。孔子在卫,曾脱骖以赠旧馆人之丧,至是必别买有骖,颜路何不以卖骖请。窃谓孔子距今逾两千五百年,此等细节,岂可一一知之。所知者,伯鱼卒,孔子已年七十,不为办椁。翌年,颜渊死,孔子亦不为办椁。此则明白可知者。若上举诸疑,琐碎已甚,岂能必求答案。有志于学者,不宜在微末处骋才辩,滋枝节”。 钱穆先生认为本章很多内容令人生疑。但2500年以前的事了,哪里能把细节都搞明白,有志于求学的人,实不宜在这些细枝末节上锱铢必较了。
其实孔子的回答是比较好理解的,首先孔子不同意为颜回卖车买椁,并不存在小气不小气的问题,而是事关是否合乎礼制。颜回虽然是孔子最出色的学生,但其一生一直未出仕,也就是说一直只是一平民,按礼制士才能用一椁一棺,平民只能有棺不可有椁。孔子的儿子孔鲤一生虽然尊礼守纪,胸襟豁达,但也未在仕途上有建树,故其去世时孔子也只为他购置了棺。孔子第二层意思就是也很清楚,虽然颜回非常有才华,孔鲤才华上要差一些,但是礼制并不应该就其才华而有所改变。孔子没有直言为颜回购置椁是违礼的,而只是说自己出行无车是违礼的,颜回刚去世,对其父亲直言,你儿子只是一平民,用椁违反礼制,虽然是事实,但总感觉不太近人情,还不如说自己出行无车是违礼的,相信颜路一听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这也是对失去儿子的颜路当时的心情感同身受的表现。
孔子(76)礼制(1)卖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