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窑瓷器只有宫廷能用,为何后来却常在民间被发现?
瓷器作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历来就被国人所重视。瓷器的形成主要是在高温的窑炉中烧制,并且由于温度的不同,瓷器表面的釉料颜色会发生各种化学变化,进入形成不同的色彩与花纹。瓷器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不仅只是工艺上的进步,而且是从官用瓷到私用瓷的转变。官瓷是在官窑中生产的,始于唐代。其由政府监管,烧出的瓷器经过挑选,主要是用来进贡的,对象即当时的统治阶级。因此,在那个时代,官瓷也称为贡瓷。
一、官窑厂被淘汰瓷器的处理皇家的东西通常是最好的,何况是用来进贡的。因此,如果在官方窑炉中生产了次品,则必须将其处理掉,将其扔掉太浪费了,所以想出了有益的处理方式,就是向外售卖它。
二、在皇宫出售瓷器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国家的发展需要资金,当国库空缺时,皇帝会尽力筹集资金。这时候,就会把库存的瓷器当作商品来卖掉。这样的情况,在乾隆初年就有发生过,当时,有近14万件略有破损或者是釉水不全的瓷器被变卖。而在乾隆中期,卖出的瓷器也多达八千多件。
三、皇上赏赐的瓷器一般将官窑的瓷器送到宫殿,皇上则成了毫无疑问的享有者。如果大臣或妃子,哪怕是丫鬟做了让皇上高兴的事情,皇上就会给TA们赏赐。这赏赐可能是黄金珠宝首饰,也有可能会是瓷器。例如,光绪八年就赏赐了14种圆形器皿。
四、皇家瓷器被外国人抢劫众所周知,在清末,中国由于落后而受到西方列强的欺负。其中,众所周知的圆明园,就有一大批的瓷器被掠夺并散布到全国各地。
也就是说,在古代,瓷器通常被送到宫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瓷器也需要被消耗掉,否则,如果宫殿里堆积了那么多瓷器,那一定是没地方放的。而经过历史的发展,民间瓷器也越来越普遍,早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生活用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