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彗星来的那一夜?

如何用最低的预算拍出一部硬核科幻电影,《彗星来的那一夜》开了一个好头。

极简主义的科幻电影

你能想象这样一部科幻电影吗?它只有八个演员,没有群演,拍摄场地从头到尾都是在一间房子里,没有特效也没有后期,但是硬核和烧脑程度堪比《盗梦空间》。

没错,这就是《彗星来的那一夜》。

就是这样一部仅89分钟长,而且内容基本都是角色对话的电影,目前豆瓣评分8.5,在top250里排名第222名。

可以说《彗星来的那一夜》就是科幻片里的“极简主义者”了。

硬核的科学理念基础

别看《彗星来的那一夜》的低成本制作使它看起来不怎么靠谱,但是电影里引用的科学依据可是再科学不过的了。

量子力学和平行宇宙:因为彗星来临,主角一行人在停电的夜晚,发现了街区之外另一个亮着的屋子里呆着跟他们一模一样的八个人——这就是因为他们发现了平行宇宙,而且因为现实的多种走向,平行宇宙会不断地坍缩和分裂,就形成了造成了无数个不同的时空。

猜疑链:不仅主角一行人发现了平行宇宙的存在,另一个时空的“主角们”也发现了这一事实。如何判断彼此是不是善意的,就成了解不开的迷题。

猜疑链在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中也有提到,看过小说的人一定有印象。

深入的哲学思考

电影的最后,女主角误入了其他的时空里,在确认这个平行宇宙的安全性后,她杀死了原本应该存在于这个时空里的“自己”。

所以电影在向我们展示时空“相干性”的同时,也引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思考:我是谁?

如何区别本我和另一个时空里的自己?因为时空坍缩而分裂到不同宇宙的“自己”,还是不是我?

比起电影所展现的科学观念,这一层哲学思考更引人入胜。

当然,这样一部小成本的硬核科幻电影,并不代表那个制作投入高的科幻电影一无是处。相反,这恰恰表现了电影这一年轻的艺术形式具有与其他艺术形式同等的多样性